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画卷”

   日期:2021-10-12     浏览:0    
 这里是“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里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七彩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迈出“绿色和谐”步伐,绘就生机勃勃的“画卷”。

呵护共有的家园

近期,云南野象北巡,并在人工引导下平安南归,引发全球广泛关注。象群一路游走,中国政府与民众一路精心管护,护象行动得到世界肯定。云南拯救濒危物种亚洲象的故事也温暖全球,引发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在昆明举行,“一路象北”也成为COP15这样一场举世瞩目的盛会为何选在云南举办的答案注脚。

滇金丝猴被称为“雪山精灵”,在“三江并流”腹地的高山密林中“安居”。1985年底,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工程师钟泰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一道开展野外调查,见到了滇金丝猴。钟泰说,滇金丝猴长着一张像人的脸,红色大嘴唇很特别,因种群稀少,避居雪山深处,寻常难能一见。

白马雪山脚下,69岁的护猴员余建华说,附近村民曾经以打猎、伐木为生,猴子栖息环境受影响,猴群数量减少。为拯救濒危的滇金丝猴,白马雪山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探索“社区共管”模式,将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相结合,促进滇金丝猴种群恢复性增长。“保护区建设之初,种群数量不足500只。”钟泰说,分布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目前达2300余只。

云南一直致力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一大批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及其栖息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卫斌介绍,自1958年以来,全省先后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362处。在这些自然保护地内,全省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云南的自然保护地实践是我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范围、大规模、多样化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旗舰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栖息地保护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内的“扶荔宫”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是COP15生物多样性室外展览展示项目之一。“这里有中国重要的珍稀植物,也有来自全球五大洲的代表性植物种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说,“扶荔宫”充分展示了全球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别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村民逐渐加入保护生态的队伍,保护共有的家园。”余建华说,很多村庄附近就是滇金丝猴分布的区域,猴子现已不那么怕人了,有时不到50米都能看到。

绘就生机勃勃的“画卷”

云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说,云南自然生态环境差异大,使得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小,生态适应能力低,对外界干扰非常敏感。

“近年来,云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COP15云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马永福说,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却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外的生态系统类型,COP15在云南举办,与云南丰富的资源,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云南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项工作,先后发布丽江宣言、腾冲纲领、版纳约定,率先制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曹永恒说,云南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建立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亚洲象、滇金丝猴等成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明星物种,华盖木等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黑冠长臂猿、滇金丝猴和绿孔雀等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旗舰作用,又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物种,保护好他们也就保护了这个区域的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杨宇明说。

野外已经灭绝的富民枳,在原分布地得到有效回归重建;巧家五针松、华盖木、滇桐等15种迁地保护的植株已正常开花结实……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聚焦立法保障、协同发力、自主创新推动云南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王卫斌说,2005年,云南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2010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明确了62个野生植物和50个野生动物物种共计112个优先保护对象,“十三五”期间,实施120多个保护项目。

云南约有50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分布区增加和扩大。每年迁徙至云南的鸟类达420种,赤麻鸭等7种水鸟数量超过1万只,并不断观测到鸟类新记录、新分布。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天喜介绍,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增至300头左右,滇金丝猴由1400只增至3300只以上,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至1300只左右。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云南傣族群众世代传颂着这句谚语,也向人们传递着最为朴实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只是傣族群众,云南许多民族,都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 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守住绿水青山

63岁的茸比家住香格里拉市普达措国家公园,这里平均海拔近3500米,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等,原始生态环境保存完好。

以前,砍树、打猎成为群众的日常。几年前,普达措国家公园建立后,实行社区反哺政策,让茸比有了村民和“园民”身份。“一年领的补助和反哺钱数万元,环境没保护好,这钱就没了。”茸比说,保护好绿水青山,真的就有金山银山。

茸比的身份转变是云岭大地谱写绿色生态发展答卷的缩影。

在元阳哈尼梯田,哈尼人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构建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扶贫,全省从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8.3万人,带动逾78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云南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坚持发展与保护相协调,呵护绿色、追求最美,“绿色”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鲜明底色,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核心和交汇区域。去年,在云南发现大围山梧桐等新物种、新记录种256种。记者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众多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成为“网红生物”,云南生物多样性关注度持续升温,保护力度也不断加大,云南是当之无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在保护地外,还分区域建立了以绿孔雀、印度野牛等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小区或社区公益保护地。同时,建立健全了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等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全面巡护监测体系,确保野外种群安全。王卫斌说,比如亚洲象保护上,实施了亚洲象栖息地恢复、监测预警和安全防范等工程,建设亚洲象食源地“亚洲象食堂”9000余亩。

“守住绿水青山,迎来金山银山。”“十三五”以来,云南举全省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

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8%以上;实施274家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整治,划定全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建立全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云南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5月22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Our Solutions are in Nature)”。今天,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海埂会堂召开2020年5·22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介绍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施建邦、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高正文、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王哲、国家林业局驻云南专员办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李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出席发布会,发布会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田虎青主持。

  发布会首先由省生态环境厅一级巡视员高正文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他指出,云南在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维护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向国内外充分展示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编制了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

  高正文指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一是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趋完善,典型地带性生态系统类型得到有效保护,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

  二是物种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66个,初步形成了由植物园、树木园、动物园、动物繁育中心等构成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网络。

  三是遗传资源保护卓有成效。建立了包括自然保护区、原生境保护小区、保种场、种质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库(圃)、基因库等在内的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种质资源评价、驯化进展顺利,成功驯化天麻、灯盏花、铁皮石斛、龙血树、红豆杉等20余个药用植物品种,引种了以南药为主的多种药用植物。

  高正文强调,云南多措并举保护生物多样性。

  01  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完善法规体系,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初步建立起跨区域、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施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

  02  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等专项调查、建立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云南植物标本等一批数据库。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开展了生态系统观测及30多个物种的专项监测调查。以普洱市景东县为试点,率先开展首个省级尺度上的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03  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其他保护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加强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系统性保护,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04  持续加强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及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贡山县独龙江乡通过开展草果、重楼、羊肚菌等云药、云菌林下特色种植和独龙牛畜禽资源特色养殖,带动“直过民族”——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黑颈鹤、犀鸟、滇金丝猴、亚洲象、白眉长臂猿等成为生态旅游名片,保山百花岭村赢得了“中国社区共管第一村”“中国森林观鸟第一村”“中国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誉。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优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05  严格生物多样性监督执法。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不断加大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走私、贩运、破坏生物资源等违法活动进行专项整治。

  06  推进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建立了与英国、荷兰、挪威、瑞典、西班牙、德国、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区域政府间对话交流机制,签署了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保护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和资金;在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积极参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合作,促进了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

  高正文介绍,下一步,云南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五大”建设中,落细、落实、落好。推动生物多样性讲座进党校、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培育全社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

  二是着力完善目标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责任制及责任追究体系,严格实施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和终身责任追究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

  三是着力强化监督管理。评估优化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国土空间规划与管控。全面落实《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等相关法规政策,加强管理,对损害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要加强教育引导,对违法的要严处严惩严罚。

  四是着力提升保护能力。持续开展生态状况变化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数据平台,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预报。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大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物种抢救保护,加强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管理,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加强应用技术研究,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能力和水平,推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产业利用重大科技攻关。

  五是着力推动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制度,扩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试点。把调查、挖掘和运用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

  发布会上,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施建邦宣读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倡议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为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做出自己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中央驻滇、香港驻滇和云南省各新闻媒体,省人大环资工委、省政协人资环委、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省民族宗教委、COP15云南省筹备办、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及西南林业大学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发布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