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明日这届音乐人走心起来,个个都是狠人

   日期:2021-08-31     浏览:1    评论:0    
核心提示:回顾这十几年的中国流行音乐,我最大的感慨便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世纪初,华语音乐圈是被大咖们引领的年代:周杰伦,陈奕迅
 回顾这十几年的中国流行音乐,我最大的感慨便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世纪初,华语音乐圈是被大咖们引领的年代:周杰伦,陈奕迅,孙燕姿,林俊杰...他们唱作的金曲,造就了华语乐坛最后的黄金年代。

不过,如今新生代音乐人们,面对的环境却和黄金年代大有不同。实体唱片没落,数字唱片这些年的升温,只不过是传播载体的变化之一。

最有冲击力的画面,是短短四到七年间,从各大音乐平台纷纷开放创作门槛以来,独立音乐人冲进了主流视野之内。

在20年的《中国音乐人生存报告》中,可以看到16年时,平台还仅有2w名独立音乐人,但到了20年,数字就已经翻番了10倍,变成了20w。

再进一步解读这20w的来源,你会发现其中71%的独立音乐人都是90后的新生代创作者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创作格局?

新生代成为独立音乐圈里的创作主力,仅仅是因为他们年轻、人数众多吗?

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必须要弄明白一件事——

当新生代在歌唱时,

他们究竟在创作些什么?

最早提到新生代音乐人时,其实我内心还颇有一丝成见:

我想当然觉得他们哪怕有灵气,但年龄小,内心不成熟,创作多少都带点隔靴搔痒的意味。

但最近追完《明日创作计划》以"原生"作为主题的最新一期后,我却直接破防了。

有同学是参加完一场葬礼后写下的歌,有同学借着一首创作第一次开口说爱,甚至有人直到开唱前都在犹豫:"当着全国这么多人面说自己父母,会不会不太好?"

在用真诚给观众心灵"捅刀子"这件事上,新生代们绝对个个都是real狠人。

发起疯来,能疯到剖析内心时,自己都能把自己剖到边哭边写歌的地步:

而诸多同学里,要说谁最把我整破防的最厉害,那我可必须要找找李长庚好好"算算帐"了。

李长庚,

台下沉默台上爆发的宝藏音乐男孩

李长庚无疑是这一届夏校里最被老师们看好的同学之一。

从外表来看,李长庚可能是最像"创作者"的那类音乐人:忧郁,寡言,长发,性格内向,见到人就容易紧张...

我本来想说这都是人们对音乐人的刻板印象,但好笑的是,李长庚彷佛有一种空手接白刃的能力,以上所有刻板标签,都在他身上被稳稳接住了。

"这哥们未免也太老实了"——这是我对长庚的第一感觉。

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他是一个外形与创作之间不折不扣的"两面派":

别看他生活里忧郁,可跳到舞台上,他却讲了个赛博喜剧故事——

"人们在冷漠的霓虹中穿梭",对于每一个北上广漂的青年而言,这一幕似乎已成为了生活常态,别问难不难过,问就是一句麻了。

但李长庚偏就看不惯这种麻木,于是在《悲伤捕手》歌词里,他决定进行一场秘密行动:"我在等待月亮派遣,抓捕人们蠢蠢欲动的悲伤..."

复古穿搭舞步+欢快躁动的鼓点+看似冷漠实则眼神放电的酷boy标配表情管理,李长庚直接点燃现场观众,把《悲伤捕手》活生生跳成了《悲伤捕快》:

头套戴上,忧郁男孩,头套摘下换麦克风,真面目竟是正能量喜剧人——

如此反差人设,正是我爱上李长庚的缘由。

更令我惊喜的作品,是他在第三期里把邓紫棋感动到直接打满分的作品《take the time》

《take the time》是李长庚写给妈妈的歌。

但和大多数感恩母亲的创作不同,李长庚讲到母亲和自己关系其实并不好。

正如他歌词写下"泪将梦侵透\回忆太汹涌\你来去匆匆\只出现梦中"那样,母亲小时候就因为工作繁忙,鲜少有时间能够陪长庚,长大后再想靠近彼此修复关系,却发现已经有了隔阂。

在公演唱这首歌前,长庚甚至说如今母亲一年可以只给自己打两个电话,还都是提醒家里长辈过生日。

 

 

或许换个人,会在歌词里写完童年缺失母爱的忧伤后,会忍不住责怪母亲,或者紧接着在世界中心呼唤"想再被妈妈爱一回"。

但长庚却只字未提这一点。

相反,他表演到情绪失控跪地时,都在声嘶力竭唱着同一句对妈妈的"我想爱你"。

当他唱完这首歌时,不光台下同学们都说自己成了李长庚粉丝,就连我都隔着屏幕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当晚就给母亲也打了个电话,忍不住说了句"妈,我爱你。"

但你肯定想不到,如此炸裂的创作最初,面对原生家庭,李长庚的体会只有两个字:麻木。

我完全能够理解李长庚的"麻木"。

因为和他一样,我也有过和母亲关系冰点到数年不联系的时刻,我明白这种麻木并非真的对母亲冷漠而毫无情感——

恰恰是因为爱而不得抒发,心中才对母亲有多么爱便有多么恨,有多少创伤,便有多少出于自我保护而选择不愿提及的麻木。

这一点,李长庚自己也在创作过程中毫不留情地剖析了自己想要逃避:

为了理解母亲和自己之间的爱,创作前李长庚还专门请教了老师,爱到底是本能还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老师说爱应当是一个动词,一种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表达能力,而且需要终身学习。

那一刻,李长庚顿悟了。

在反复说服自己不要逃避、要成为更好的人后,终于在舞台上,李长庚破除了曾经自己与母亲隔阂间的迷雾,大声吐露真情——

"我不想要再在憎恨里迷失,我想爱你,我想爱你!"

在突破心魔后,终于正如他唱到"音乐救起坠落的我一次次"那样,这一次在舞台上,又是因为创作了《take the time》,长庚才最终化解了和母亲间的心结。

面对如此发自真心用音乐抒发情感,除非听众心如铁石,否则很难不在一首歌的时间里破防。

而另一位同样令我感动的创作者,是看似和李长庚外形气质截然相反、但实际上内心却同等细腻的"要不要买菜"同学。

要不要买菜,

看似心大写词却比处女座还会抠细节

买菜今年刚19岁,人如其名,取名随意,气场更是非常直球,初入明日夏校时,老师问他为啥入校,他坦荡说自己就是想趁着年轻还帅时多露露脸,想办法赚点钱,好在三十岁之前退休。

所有老师都被他逗笑喷了,这么"奇葩"的同学确实少见:

然而比买菜性格还要纯粹的,其实是他的作品与创作经历。

在地区考场里,他唱过一首《卑微小调》,里面有两句歌词很打动我:一句是"孤独的人像棵草,心却总比天高",另一句则是他又唱到自己每一天都很快乐,哪怕落魄到需要"找个桥洞晚安了。"

当时第一遍听只是被他乐观的情绪感染,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首歌是他写给父亲的。

买菜家庭很困难,但当他领到高中第一笔助学金时,却偷偷花光钱买了把吉他,他爹气的不给他生活费,他就饿着肚子写下了那句"孤独的人心比天高",来向父亲亮明自己对音乐热爱的态度。

正是因为年纪小加上对音乐纯粹的热爱,所以买菜的作品大多旋律虽然简单,可传送给听众的感情,却无比动人细腻。

第三期公演上,他这次给父亲唱完后又给母亲也写了一首《艳丽芬芳》。

艳芳是他母亲的名字,而他将母亲比作了一朵"化为养料的花。"

用买菜的话说,母亲年轻时都怪星探没下乡,不然这么美的美人,肯定早都被选去当了大明星。

然而就像他唱的那样,在"南过、村巷,(艳芳)勤劳总是在绽放,无论刮风或者寒冬,笑容(总是)挂在脸上"。

而小时候没钥匙进不去家门、妈妈忙到黄昏才能回家这样的细节,也都统统被他唱进了歌词里:

用一段话总结,便是买菜看似心大,但词却都是源于生活碎片、但却能格外点透母亲多年来不易的细节

他的创作总是有非常强烈的画面感,听他唱歌彷佛真能看到村落浮现在脑海:

许多妇女就这样挑着水边擦汗边赶回家急着做饭,而小娃们则在炊烟里一起晒着夕阳谈论着今个火烧云像什么...

用纯粹的热爱创作音乐,再用细腻情感传递爱,买菜总是能用自己的旋律,展开一部一切围绕爱展开的音乐电影。

不仅是买菜的小调令人神往,在明日夏校里,每一个同学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用音乐治愈着自己与世界。

"一支榴莲",

一位善用意境感动人心的吟游诗人

一支榴莲是夏校里我见过格局很大的那一类同学,在来明日夏校前,我就听过她在舞台演唱的那首《海底》。

这首歌是一支榴莲写给抑郁症边缘群体的创作,评论里有上千人都纷纷留言"被理解"、"被感动"。

甚至在夏校里,有一位同学考核时直接翻唱了她的《海底》,目的是想向一支榴莲致谢,感谢她的歌陪自己渡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后来即使她没有录取成功,但亲眼看到一支榴莲现场演绎这首歌时,眼神和嘴角却都有些绷不住的感动:

细品一支榴莲的歌词,会发现她最大的特点,其实是歌词格局意境都相当开阔。

第三期"原生"之战里,别人都考虑该如何从细节讲起,她却敢于直接挑战一个宏大主题:《人间》

在《人间》里,她直接写下:"所谓人情世故只是踏入人间的门槛,所谓成长只是肉体你我灵魂皆不堪,野心勃勃欲求不满浑浑噩噩匆匆几年,长明灯前的哀嚎在飘远。"

这些词如果是别人写,或许很容易坠入"言而无物、无病呻吟"的俗套。

但一支榴莲的创作,从类似格局开阔的《海底》开始,便可以看出她的强大同理心与共情力,这首人间也是基于朋友的一场葬礼才有感而发,而《人间》看似宏大,却不难看出她实际唱的,正是平日工作匆忙、鲜少有空照顾生活关心身体的困境。

无病呻吟的创作往往是化简为繁,而榴莲恰恰是化内心充沛的感情为更简练的意境。

但无论是"格局大"的一支榴莲,还是感情细腻、性格却恰好相反的高冷李长庚X欢脱要不要买菜,他们之间个性风格或许千差万别,但他们内心,却都有着同一类共性——

坚强,所以能将内心敏感转化成敏锐的感受力;勇敢,所以能将感受到的一切大胆表达出来;纯粹,所以他们都能无惧他人目光,在舞台上结合一切肢体舞美灯光,只为竭尽全力让作品呈现到最完美。

在以创作质量作为考试分数标准的明日夏校里,这些共性更是每个同学都必须具有的本能,更是为何一公舞台上,主题会选择"原生"来检验同学整体创作水平的原因。

用五条人的话说,原生就代表着创作者面对身边一切经历做出最直接、毫无掩饰的反应。

而将原生唱出来的过程,就是新生代们用音乐传递自我、抒发饱满情绪的过程,当观众情绪被感染,自然会继续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也更加立体、鲜活地了解创作者,让音乐、人、音乐人之间的距离彼此都不再遥远。

相信第三期的一公舞台只不过是开始,在往后的《明日创作计划》中,创作时具有真诚共性的同学们,也必然会扎根于节目提供的创作土壤中,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更极致动人的创作。

年轻的确意味着更多可能,但真诚,才是能够跨越时代、跨越一切隔阂最终让创作打动人心的关键。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