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2022  2023  终于知道  1*1 

特斯拉算是把价格玩明白了

   日期:2023-05-08     浏览:0    
 四天之内,特斯拉两次提价,“价格屠夫”放下屠刀,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一直以来,擅长“价格战”是特斯拉众所周知的标签。今年1月6日,该公司三个月内第二次在中国砍价,降幅高达4万元。还推出了保险补贴、地方补贴等多项优惠措施,让不少同行望而却步。
 
此后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降价潮。很多消费者持币观望,总觉得下一秒就能“抄底”。
 
然而,五一期间,特斯拉突然宣布涨价,并全线上调在华销售的主力车型价格。Model 3和Model Y的起步价都上涨了2000元。涨价后,Model 3的起步价涨至23.19万元,Model Y的起步价涨至26.39万元。
 
“19万元拿下特斯拉的希望又破灭了。”有网友感叹。
 
在消费者还没有完全接受之后,特斯拉又涨价了。5月5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新款Model S和新款Model X全系车型上调1.9万元。调整后,S型起步价为80.89万元,X型起步价为89.89万元。
 
两波涨价的消息让一些“等党”措手不及。特斯拉带来的国内新能源汽车集体降价还未平息,也让同行质疑:“价格战要结束了吗?”
 
但想到特斯拉之前频繁调价的习惯,大家似乎都不太在意这种不合理的玩法。
 
“价格屠夫”放下屠刀
 
“5月1日销售说第二天9点涨价,让我今晚速战速决。”从年初就一直打算买车的张毅,被销售说的涨价消息惊呆了。虽然有点不爽,但是看销售的态度,他觉得自己可能等不到20万以下的特斯拉了。
 
放下纠结后,他立马下单了一台Model 3,安慰自己早点买早点享受。像张毅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自年初特斯拉率先降价以来,他们就实时关注特斯拉各款车型的价格变化。毕竟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经说过可以“零利润卖车”。
 
就在正式宣布涨价的前几天,网上还流传着特斯拉将继续降价的消息,如“Model 3最低可降至18.69万元”、“与秦PLUS、爱安S、小鹏P5等高配版齐平”等。但很快,特斯拉销售人员否认了这些传言。
 
只是外界没想到特斯拉即使不降价也会涨。
 
张毅下单的第二天(5月2日),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调了Model 3和Model Y的价格。
 
其中,Model 3从22.99万元涨至23.19万元,Model 3高性能版从32.99万元涨至33.19万元;Y型从26.19万元涨到26.39万元,长寿命型Y从31.19万元涨到31.39万元,高性能型Y从36.19万元涨到36.39万元。
 
 
不仅在中国,在美国、日本、加拿大也是如此。根据特斯拉官网,Model 3的价格升至40,240美元,之前为39,990美元;Model Y长寿命版本的价格升至50,240美元,而之前为49,990美元。
 
不过,特斯拉表示:“上述两款车型提价后,中国消费者仍享受全球最低起步价。”
 
两天后,又传来涨价的消息。定位高端豪华电动车的新Model S和新Model X车型,增加1.9万元。并且车主可享受3 /6年免费超级充电服务权益。据悉,这是特斯拉尚未实现国产化的两款车型,其主要竞争对手是BBA。
 
具体来看,Model S全驱版由78.99万元调整至80.89万元;款格子版由100.99万元调整至102.89万元;Model X全驱版由87.99万元调整至89.89万元;Model X格纹版价格由103.99万元调整至105.89万元。
 
 
途远/特斯拉
四天内两次提价的操作,让外界有些看不懂。之前降价这么猛的原因是什么?
 
据《城界》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特斯拉已经调价数十次。2022年10月开始在国内降价,Model 3和Model Y降价14000 ~ 37000元。
 
虽然马斯克表示,特斯拉降价不是用来打击竞争对手的,而是要考虑其整体战略,通过在中国大幅降价来牵扯到其他车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造车新势力,传统车企旗下的电动车品牌,去年的全球冠军比亚迪,都开始碰头了。
 
正是因为特斯拉一系列频繁的降价操作,让消费者对降价有了足够的心理预期。此外,目前国内大部分新能源品牌都有一定优惠,外界疑惑特斯拉为什么要“逆市”呢?
 
事实上,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谈到了涨价的可能性。“相比营收和利润,短期内推动更高的销量和更大的规模才是特斯拉的当务之急。”同时,他强调,如果可能的话,还将提高产品价格,以使交付与产出相匹配。
 
同事在讨价还价,特斯拉为什么要涨价?
 
特斯拉官方尚未回应此次涨价的原因。但业内普遍认为,这与今年一季度盈利不及预期有关。
 
2023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实现营收233.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8%,净利润25.13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24%。不仅如此,特斯拉的毛利率也从去年的29.1%降至19.3%,低于马斯克20%的业务目标线,也低于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
 
降价,像一把双刃剑插在特斯拉心里。一季报发布当天,公司股价下跌6.12%,市值蒸发40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亿元。当时有消息称,这可能与市场和投资者担心“价格战”会侵蚀特斯拉未来的利润有关。
 
所以业内人士推测,这次涨价大概率是特斯拉提高营收,修复毛利。一位特斯拉工作人员也表示,降价是去库存,消化订单。频繁降价后,大家都在等着继续降,而“涨价”却成了刺激销售的手段,目的是让“等待党”不再等待。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马斯克的说法,即迫切需要扩大销售规模。
 
“一方面是保护利润,一方面是刺激消费者提车。”在北京一家特斯拉商店做销售的李彩桦说,当他听说价格要上涨时,之前犹豫不决的大多数客户都立即下了订单。“对于特斯拉来说,只有车卖出去了,才能算赚钱。”
 
李彩桦记得,特斯拉在2022年3月提价三次,2021年4月提价一次。而且每年夏天都是特斯拉的销售旺季。“估计部分产品的调价应该很快就要两三万元了。”
 
对于此次特斯拉涨价,易车研究院院长兼首席分析师周丽君并不意外。"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调整是正常的."
 
该协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对《城市边界》表示,特斯拉目前的涨价更多是为了改变市场的降价预期。毕竟现在价格已经“够低”了,再降价的可能性有点小。
 
 
来源/视觉中国
在国内车企中,很少见到像特斯拉这样把价格玩得如此灵活的公司。
 
一位接近特斯拉的业内人士表示,价格变动是全球决定的,按照官方的说法,是按成本定价的。“直营模式的结构是特斯拉实现动态调价的基础,而影响价格变化的更重要因素是利润区间,或者说是技术、研发、生产、物流管理、成本优化控制等方面的创新。”
 
一位特斯拉中层员工对《市界》表示,公司控价是看库存深度。“等库存上来了,憋不住了,就向埃隆申请,价格会降下来。如果有毛利空间,价格会降下来。如果没有空间,就提高价格,反正会促进销售。”
 
“特斯拉调价主要看各地区订单池,现在主要靠销量拉开差距,所以会继续挤压订单池抢份额。”汽车分析师朱玉龙说。
 
《市界》了解到,与之前的降价相比,特斯拉的涨价并没有对行业产生强烈影响。有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涨价幅度不大,特斯拉的价格优势还在,其他厂商不太可能跟风。“大部分车企大概会观望一段时间,等国内市场供需恢复平衡后,可能会采取涨价措施。”
 
19万元的特斯拉或许还是可以期待的。
 
连续两次涨价,以及特斯拉销售对后续涨价的振振有词的预测,让很多用户认为现在是购买特斯拉的最佳时机。
 
但在与多位熟悉特斯拉的人士交流中,“城界”发现,随着公司技术的升级和上游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包括特斯拉在内的新能源车企的成本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网友“19万买特斯拉”也不是不可能。
 
“未来可能会推出更便宜的车型,不一定是现有车型的价格调整。”上述接近特斯拉的人士表示,调价的重点是公司的承受能力,而不仅仅是基于产品价值。“公司的长期目标肯定是不断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但具体时间节点未知。”
 
此前,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特斯拉的部分车型仍有降价空间。“价格对于电动汽车的销售非常重要。降价是为了对普通消费者产生影响。我们的目标是让特斯拉尽可能便宜。未来甚至零利润销售都有可能。”
 
随着工厂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特斯拉车辆的制造成本将比以前大幅降低。再加上国内竞争激烈,“以价换量”可能会成为特斯拉未来的常规操作。
 
在今年3月初的投资者日活动上,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的生产工艺已经升级,下一代汽车的组装成本已经降低了50%。其中一体化压铸技术和底盘电池一体化设计,使得车身零部件、焊点和重量都有所下降。
 
此前,有特斯拉供应商向《城界》透露,特斯拉Giga上海的自动化水平极高,国内几乎没有车企能与之匹敌。
 
据特斯拉首席财务官扎克·柯克霍恩(Zach Kirkhorn)称,2022年,Model 3的每辆车成本已经降低了30%,而弗里蒙特工厂目前的生产效率是2018年的两倍。相比传统汽车厂商,特斯拉的管理成本要少60%到70%。
 
今年以来,被誉为电动车“心脏”的动力电池价格遭遇滑铁卢。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电池级碳酸锂从60万元/吨跌至20万元/吨,跌幅超过60%。碳酸锂价格的下降,直接为新能源车企提供了降价空间。
 
业内分析,碳酸锂价格持续走低,有望缓解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本压力。零跑汽车董事长朱表示,碳酸锂价格每下降10万元/吨,电池每千瓦时可降低50元的成本,以70千瓦电池组为例,可节约3500元。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氪空间CEO安聪慧也把碳酸锂价格降了下来,对其产品毛利的影响显而易见。
 
目前,在上游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的趋势下,部分新能源车企下调了产品价格。SAIC、吉利旗下部分品牌有不同程度下调,零跑汽车、哪吒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也有相应优惠活动。
 
特斯拉在推出价格更低的产品之前,不得不面对众多竞争对手的挤压。李斌曾质疑特斯拉在中国的鲶鱼效应:“特斯拉在美国市场有定价权,因为它有60%到70%的市场份额,但在中国,它只有7%的份额,没有定价权。”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