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宋朝的王爷、丞相、太师谁的官衔大?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谁大?

   日期:2021-12-29     浏览:0    评论:0    
核心提示:宋朝的太师一般都是虚衔,属于一种荣誉,王爷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书各掌其事,各司其职,开封府尹则是实打实的京城一把手了,这
宋朝的太师一般都是虚衔,属于一种荣誉,王爷是皇族不是官。六部尚书各掌其事,各司其职,开封府尹则是实打实的京城一把手了,这些职务里面权力最大的非丞相莫属。


(北宋第一大奸臣蔡京也是太师)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先说说太师,太师是“三公”(也叫三师,分别为太师、太傅、太保)之一,赵匡胤自建立宋朝以来,继承唐制,保留了三公、三师,作为不具实权的一种荣誉官衔,在北宋得此殊荣者并不多,尤其是太师,整个北宋只有赵普和文彦博两人因其功高厚德,朝野推崇,得拜太师。太师是正一品官,属于加官,并非常职,与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都属于一种荣誉官职,并没有实权,但地位尊崇。

王爷是皇族,不属于官职,因此在提问中王爷的加入就显得多余了。


宋朝的宰相也叫“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在宋朝宰相只是泛称,正式名称叫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副手叫参知政事(执政,副宰相),宋朝的宰相制度有过多次改革,宋初,沿袭唐制,但又有所变化,宰相之外又加设参知政事,最初是为了分宰相之权。同时,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其权力大大削弱。宋神宗元丰改制,取消参知政事,常设四名宰相,分别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


南宋高宗时期,以左仆射、右仆射兼领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变成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孝宗乾道改制,以左、右仆射兼领中书平章事为左、右丞相。自孝宗起,丞相职权得到大大提高,不仅执掌尚书省、中书省事,连六部都直属于宰相,左右丞相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不仅领衔百官,而且权力也完全超越北宋。

《宋史.官职制》有云: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可见,宰相自北宋建立起便握有大权,到南宋中后期,更是成为统摄百官的全国最高行政长官,其权力之大,远非其他官职可比。从宋孝宗起,宰相从从一品升为正一品,品秩与三公一样,这也凸显出其特殊的政治地位。


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六部各设尚书一员,侍郎两名。

六部统归尚书省管辖,孝宗乾道改制后,权归宰相,六部又转而直属于宰相。六部各司其职,各掌其事,但权力比较有限,因为六部还要对上级负责,并非完全独立的权力机构。六部尚书官秩均为从二品,为各部最高行政长官,属于拥有实权的官职。


开封府尹是宋朝重要的官职,位在尚书下,侍郎上,一般是从一品或正二品官官衔。开封府(也叫汴京)作为北宋京城第一衙门,地位超然,府尹总领府事,负责京师大小事务,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由于开封府尹的重要性,所以在北宋初期多由皇族亲王兼任,比如宋太祖之子赵廷美就曾出任开封府尹。

但实际上亲王兼领开封府尹只是挂名而并不管事,管是的是少尹或临时委派的官员,也即我们俗称的“权知开封府事”,当过这一重要官职的,除了名气最大的包拯,包括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宗泽等北宋名臣都当过开封府尹。


综合:太师与丞相之间,太师的官衔最大,毕竟是三公之一,其地位自然是非常尊崇的,但是若论实权,太师就远非宰相可比了。宰相是两宋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总揽全国军政民大事,是真正的实权人物。

而开封府尹和六部尚书,开封府尹严格来讲地位要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但是由于开封府尹总揽京城事务,地位特殊,且有亲王兼领之例,事实上其地位权力和六部尚书是不相上下的。在人类的历史上,大英帝国(British Empire)是面积最大的国家,鼎盛时期达到了3400万平方公里,相比今天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联邦,还要多出近一倍的面积。

除了英国本土,大英帝国的领土遍布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以及大洋洲,号称是“日不落帝国”。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英国通过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迅速累积了大量的原始资源,这是英国能够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

有些小伙伴会好奇了,既然大英帝国如此强大,为什么没有吞并爱尔兰呢?我们知道,爱尔兰是距离英国最近的国家,但在如今的地图中,英国只占据北爱尔兰,并没有完全吞并爱尔兰。

第一个殖民地

事实上,这些小伙伴完全弄错了,尽管爱尔兰不在今天的英国版图内,但在16世纪时,英国在海外建立起的第一个殖民地,就位于爱尔兰。此前,爱尔兰只是在名义上属于英国,实际上却是一个个的小王国,并不完全接受英国的统治。

为了加强对于爱尔兰的统治,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开始向爱尔兰大规模殖民,建立起一个个的殖民地。其中,最大的殖民地是阿尔斯特,也就是如今的北爱尔兰地区。

英国殖民者的手段非常恶毒,例如在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销毁爱尔兰北部的所有粮食,没收所有的牲畜,人为地制造饥荒,导致大量爱尔兰民众的死亡。

在殖民的过程中,爱尔兰的地方武装与英国入侵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然而,当时的爱尔兰是欧洲最落后的地区,军事水平也是最落后的,根本打不赢英国人。

下图是16~17世纪,英国在爱尔兰殖民的过程图。可以看到,爱尔兰岛的北部和南部几乎都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

争取独立

1801年,英国与爱尔兰合并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至此,英国完全统治了爱尔兰全岛,英国君主被称为“联合王国国王”,是英国和爱尔兰的共同君主。

1846年~1849年,由于马铃薯欠收,爱尔兰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当时的大英帝国,是最强盛的时候,完全可以从美洲调运粮食,或者在经济上提供资助,帮助爱尔兰度过这个困难时期。

但是,英国人没有这么做,几乎处于袖手旁观的状态,任由爱尔兰的饥荒一步步恶化,最终导致约100万爱尔兰人死亡,另有超过100万人逃离家乡,使得爱尔兰的人口锐减了约25%。

英国人的冷漠无情,让爱尔兰人彻底失望,独立的欲望也与日俱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爱尔兰人主要信仰天主教,而英国人则是新教,两个教派的矛盾由来已久。

1916年4月24日,爱尔兰共和派领导了“复活节起义”,这是百余年来,爱尔兰爆发的最大规模起义,目的在于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制国家。

可悲的是,起义仅仅持续了7天的时间,就被英国镇压下去了,领头的16人直接处决。

但是,爱尔兰人独立的火苗并没有熄灭,共和派转入地下,以游击战的方式继续与英国斗争,并不断积蓄实力。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