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2022 

跨界咖啡,卷出新高度

   日期:2022-08-07     浏览:0    评论:0    
核心提示:上周日,经过多方筹划,北京首家邮局咖啡正式开门迎客,为咖啡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人来人往,有人想早些尝试,有人不屑一顾,有
 上周日,经过多方筹划,北京首家“邮局咖啡”正式开门迎客,为咖啡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
 
人来人往,有人想早些尝试,有人不屑一顾,有人盲目,但很少有人感到惊讶。
 
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从更早的万达、同仁堂、中石油,到最近的李宁、华为申请注册咖啡商标,已经火热的咖啡行业似乎不缺新的柴火,跨界者越来越多。
 
手机店喝美式,加油站喝拿铁越来越普遍。
 
01
 
街头新文化
 
跨界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新零售的一种常态,只是咖啡看似极其紧俏,无非是自身独有的属性。
 
在城市文化极度繁荣的今天,大街上随处可见咖啡店,比垃圾分类更引人注目。大众点评上,仅深圳就有5344家咖啡馆,所以很多感觉都是复制粘贴的。
 
在中国绝大多数地方,去咖啡馆已经是一种非常文化的符号,是一件日常的事情,就像玩网游、刷Tik Tok一样,是年轻人消磨时间的一种手段。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把喝咖啡作为一种新的街头文化。
 
比如咖啡馆,对于那些受困于“困了又想工作”的内心圈子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半快乐的净土”。
 
昏昏沉沉的下午,我手里拿着电脑起床,到楼下的咖啡厅,找了个座位,点了餐,端着杯子,喝了一口。就像烧香洗澡一样,整个人立马回魂了。在我边工作边享受的闲暇时间里,群居动物的紧张感烟消云散。
 
况且城市是一个孤岛,里面的人大多需要社交。
 
在一个物质文化极其丰富的城市,行人忙忙碌碌,灵魂迫切需要一个休息的地方,除了卧室和办公室。
 
类似爷爷钓鱼筑巢时最爱的凳子,爸爸下班后沉迷的驾驶座,咖啡馆成了年轻人刚需的第三方空间。
 
比如在上海,一年来大众点评上“精品咖啡”的搜索次数超过1亿次,评论超过3000万字,堪称咖啡馆文学。
 
一名用户写道,“我坐在户外,看到周围的居民、卖菜的小贩,还有一只穿着裙子的小狗经过……只是坐着看,感觉真好……”
 
咖啡几乎渗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最好的伴侣。
 
最不济,选择一家有格调的咖啡店,也能提高单身狗的相亲成功率。
 
可能连他们的父母都不理解,孩子怎么去了自己两年热爱的城市,回来也不打麻将,在家也不说话。他们每天花几十块钱在固定的时间蹲在咖啡馆里。
 
 
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咖啡馆并不是单纯为了提神而存在的。某种程度上,它和街道一起,成了大城市里漂浮的年轻人的客厅。
 
很多时候,咖啡馆是年轻人的社交硬通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清单:适合工作的咖啡店,适合约会的咖啡店,适合朋友聊天的咖啡店等等。
 
曾经的全民口头禅渐渐淡去:吃饭了吗?
 
现在的青年只能用理解来打招呼:老地方见。
 
当咖啡与人际关系紧密结合的时候,自然就成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赛道。比如最赚钱的香烟,除了提神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社交属性。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2817亿元,消费者人数超过3亿。预计增速仍为27.2%,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一万亿。
 
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02
 
多重录取
 
根据德勤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数据,中国大陆人均咖啡消费量为9杯/年。在美国、日本、韩国等成熟的咖啡消费市场,人均消费咖啡300杯/年。
 
同时,在白皮书调查的12个新一线城市和8个二线城市中,有喝咖啡习惯的消费者平均每年消费261杯咖啡,接近日本市场水平。
 
 
当然,最重要的是现在投资者对咖啡赛道的信心不减,信心>黄金。
 
简单看整个咖啡产业链。
 
上游主要是咖啡豆的初加工。青豆经过日晒、水洗,加工成统一标准的青咖啡豆。这些生豆在产业链中只占1%的价值。
 
中游深加工,统一标准的生咖啡豆经过去皮、发酵、烘干、烘焙、研磨,加工成熟咖啡豆和咖啡粉,在整个产业链中的价值比例为6%。
 
下游在饮料制造和流通环节,将咖啡熟豆和咖啡粉提取研磨制成速溶咖啡,或在实体店或粉包中销售,占整个产业链价值的93%。
 
显然,做下游工作是要动脑的,但利润是最可观的。
 
我们先来看看业内正规军是什么样子的。
 
顶级咖啡公司星巴克早就被曼地和瑞幸抢走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业绩下滑,负面消息不断,市场上所有人都在说“星巴克”死了。
 
不过一向嚣张的星巴克被唱衰了,这不是主要原因。星巴克的核心症状是人的前提崩溃。
 
星巴克是谁创立的?中产阶级,都市白领,商场精英,懂生活的人。
 
曾几何时,我把星巴克捧在手里两次,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气场直接一米八。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难带(忽悠),喜欢喝小众咖啡,追求“小而美”,比星巴克更懂生活。
 
100亿估值的Tims中国,40亿估值的Mstand,单店估值过亿的Manner,喜茶并入的跷跷板,都不是风吹雨打来的。
 
尤其是把星巴克“四季”搞砸的瑞幸,是最好的。这个上市、退市、传闻上市的“东方星巴克”,一拳打死了主人。
 
现在,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如果我们想喝一杯咖啡,星巴克已经不是首选,更不是唯一。
 
而且打你的不一定是同龄人。
 
线下咖啡销售运营模式简单,毛利率高,门槛低。对于含着流量“金勺子”出生的豪门,作为副业是最首选的。
 
目前中国的咖啡店连锁率不到13%。李宁和中国邮政都是连锁巨头,在网上有庞大的实体店。中石化有3万个加油站,李宁有7137家门店。更不用说,中国邮政覆盖全国,邮政乐购站点42万个,分支机构5.4万个。
 
一旦铺开,比瑞幸的6024家咖啡店和星巴克的5500家咖啡店都要大得多。
 
所以跨界咖啡的本质是资源的重新整合,原本被井水排除在外的两个圈子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从而带来背后的用户流动,从而形成新的用户群体,扩大各自业务的边界。
 
得益于多年来成熟的门店运营,巨头无需反复选址就能快速检验消费者的接受度,后续产品也能快速迭代调整。
 
你甚至可以培训店里的工作人员打理店里的咖啡生意,连咖啡服务员的人力成本都省了。
 
同时自身品牌效应极高。跨界后他们自带话题和流量优势(比如我们现在会不自觉的讨论),不比新手经历一个艰难的冷启动阶段难。
 
比如华为商标刚注册,瑞幸与之合作的旧闻就出来了;在宁咖啡正式出现之前,小红书上就有很多关于它的笔记。
 
大有横扫之势。
 
这种万能的炸药,说它是豪门的第二条成长曲线有点夸张。但它的想象力,就像李宁的广告一样,“一切皆有可能。”
 
03
 
推出新高度
 
单纯营销带来的热度显然难以为继,很多跨界大咖也面临着“出道即巅峰”的窘境。
 
说到底,“体量”是主要原因,这条赛道越来越拥挤。
 
例如,同仁堂的创意“朋克健康咖啡”和永福寺的“贝茨咖啡馆”很快成为西湖区人气第一的咖啡馆。
 
放眼望去,还有狗不理等咖啡包子,正广和的咖啡店,马志健康楼下的咖啡店,还有河南老字号小荠三县惠米面的咖啡惠米面。......
 
综上所述,咖啡市场的介入程度有多大,大家可以自己体会。
 
在这个不断扩大的咖啡市场中,玩家不断进入,赛道变得拥挤,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
 
比如狗不理,自2015年拿下Golaya中国的特许经营权后,在各地陆续开了60多家咖啡店,一度号称5年内要开到200家。但根据高乐雅在官网的门店地址数据显示,其在中国的门店只有28家。
 
再看同仁堂,也是老字号。最热的时候,我们知道咖啡每天的销量接近400杯,仅枸杞拿铁周末的销量就能达到200杯。曾计划在北京再开300家。但也许是因为这两年的疫情,它的结局和狗不理相差不远,开店计划几乎陷入停顿。
 
放大。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9.9万家咖啡店,其中新一线城市3.12万家,每月一线城市2.12万家。上海已经成为星巴克门店最多的城市。
 
如此高密度的门店势必带来恶性竞争,价格将是最直接的体现。有人甚至预测,咖啡的零售价格很可能会回到2010年的水平。
 
售价下来,成本就很难降下来。
 
咖啡市场内部,对外释放的信号无非是精品咖啡的火。
 
而品质越来越好的咖啡豆,可能会稍微拉低原料成本,但咖啡店的成本从来不是原料,人力和店价才是大头。尤其是疫情过后,人力成本越来越贵。
 
 
所以单杯咖啡的毛利率可能很高,但是咖啡店整体利润不高,成交率和客单价低,都是通病。
 
这背后自然有疫情原因,但市场的变化才是最关键的:2018年后,瑞幸把咖啡单价拉得太低。
 
幸运的是,直到2021年第三季度,门店利润才首次转正。
 
大多数大牌跨界咖啡追求的无非是额外利润。
 
以中石油为例。按照国外成熟的业态,欧洲加油站35%-40%的收入来自便利店,美国市场这一数字为64%,远高于中石油的5%。
 
加油站卖咖啡虽然有客流、成本等优势,但也有场景、安全管理要求、人员专业化等不足。此外,现在的市场容量很大。如果第二条增长曲线莫名其妙地变成了第二条亏损曲线,倒闭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有人认为,李宁等大品牌卖咖啡不是为了咖啡,而是为了其背后可以带来的“流量”,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
 
这可能是对的。但是如果能赚钱,谁愿意亏呢?
 
04
 
乐章结尾部
 
咖啡馆是个万能的东西,任何元素都可以加入其中。
 
比如花艺和咖啡馆场所的结合,可以吸引全城热爱花艺的人;吉他为主的咖啡馆概念,可以吸引全城喜欢吉他和交流的人。
 
但同理,李宁和华为开咖啡馆能不能吸引到买衣服和手机的人也不好说。也许大牌有初期的流量优势,但其多年积累的品牌印象终究远没有生活的气息。
 
在早期,大牌带来的大量线下连锁店固然可以形成初期的流量优势,但其多年积累的品牌印象与生活氛围相去甚远,反而不如专业玩家甚至大部分小众店。
 
此外,近两年来,随着疫情影响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居民支持消费的意愿明显下降,线下消费的繁荣受到持续抑制。尤其是今年以来,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核心一线城市的复工复产受到影响,咖啡等明显属于可选消费的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
 
你看,短期内,咖啡消费还能不能维持之前的热情还很难说。
 
长期来看,虽然中国人的咖啡消费正在觉醒,但咖啡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随着入局的竞争者越来越多,市场迅速染红,未来的市场势必会像奶茶行业一样面临激烈的洗牌。即使是在竞争中胜出的人,也会长期面临竞争对手的不断围攻。
 
咖啡能否打破中国餐饮业长期以来举步维艰、力不从心的命运,还有待观察。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