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第三代半导体强势反弹,智能汽车势头已起

   日期:2021-11-24     浏览:0    
 新能源汽车和半导体的江湖人才辈出,王传福一直都在。

谁又能想到他的一番话会引爆两个板块,第三代半导体尤其值得说。

11月22日,第三代半导体板块大涨,截至收盘,板块涨幅达5.33%。

个股方面,银河微电、时代电气、聚灿光电、扬杰科技,20cm强势涨停,英唐智控、捷捷微电、天通股份上涨超过10%。

图片来源:Choice

新能源车销量有望突破330万台

消息面上,盘前盘中均有电动车对半导体的拉动作用的推进。其中,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一番话最为明显。

王传福11月19日前表示,在半导体领域,电动车对半导体的需求较传统车对半导体的需求增加5-10倍,电动车是上半场,智能车是下半场,智能车对半导体的需求更大。王传福预测,2021年中国市场新能源车销量有望突破330万台,2022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过35%。

这番话显著提振了第三代半导体的投资人气。从数据上看,一辆传统燃油车大致需要100-200个半导体芯片,电动车在此基础上数量要翻一倍,而一辆智能化水平较高的纯电动汽车甚至需要800-1000个芯片。

不过,王传福也表示,因为‘缺芯’,全球大约700万左右电动车没有生产。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芯片短缺问题就成为半导体行业的主旋律,芯片短缺问题已影响到包括汽车、手机、游戏机、PC在内的产业。2021年,全球车厂最大的困境就是缺芯减产,尽管乘用车市场已经开始复苏,但车用芯片IDM及设计大厂在2020年三季度早已抢不到产能,也让车企频现交付困难。

根据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研究显示,估计2021年全球有将近1000万辆车的需求因缺芯停产而无法满足,估计会有700-800万辆车的需求将递延到2022年,这相当于贡献明年近10个点的增长。而在出货量和平均销售价格双重提升的推动下,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规模,将同比增长23%。

短缺仍未解决

中银证券认为,全球半导体大部分仍处于短缺状态,下游终端厂商对半导体需求仍处于积极状态,晶圆厂产能扩张落实势在必行,半导体设备供不应求。

在产业转移、设备国产化、行业高景气度等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中银证券继续强烈推荐半导体设备组合:盛美上海、中微公司、北方华创、万业企业、精测电子、芯源微、长川科技、华峰测控等。

在新能源汽车中,功率半导体价值量大幅提升,其中IGBT占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成本的约37%,是电控系统的核心电子器件。

IGBT性能优良,应用广泛,被称为电子行业里的“CPU”。近年来IGBT市场规模持续提升,据Yole的统计预测,2019年全球IGBT市场规模达到50亿美元,预计2020-2025年5年间全球IGBT市场CAGR将超过5%。中国IGBT市场规模仍将持续增长,到2025年有望达到522亿。

比亚迪半导体是国内车规级IGBT领导厂商,占据国内市场18-20%的份额。

此外,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厂高通近期高调宣布进军汽车领域,牵手德国汽车制造商宝马,高通芯片将用在宝马下一代的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系统中。

芯片代工龙头格芯近日与福特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可能就电池管理芯片和自动驾驶系统芯片启动联合研发。

显然,汽车智能化将为车规级半导体供应商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不过,智能化的下半场何时开启是关键,2021年势头已起。

实际上,汽车产业正经历类似手机产业从功能机向智能机时代的迭代,汽车作为单纯移动工具的属性逐步向作为移动智能终端的第二空间转变。面对极度复杂及恶劣的行车环境,智能汽车需要感知、决策和执行层三个维度全方位的技术进步。

高功率应用需求驱动IGBT市场持续扩容,国产替代是主旋律。华创证券分析指出,需求端受益于新能源车爆发和单车价值量提升,供给端受制于大厂资本开支相对谨慎新兴厂商导入周期长,行业仍然处于补库存阶段,汽车半导体或为未来景气度最高的半导体细分行业。

投资者活跃度增高

随着第三代半导体的火爆,投资者活跃度明显增高。

捷捷微电11月22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西安电子科大合作研发的以SiC、GaN为代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半导体器件,目前有少量碳化硅器件的封测,该系列产品仍在持续研究推进过程中。

关于投资者关心的是否在研发IGBT产品以及是否量产的问题,捷捷微电答复称,目前公司的IGBT产品尚未有量产产品。此前,捷捷微电表示,高端功率半导体产业化建设项目位于南通市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内,建设期为2年(含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

国星光电则遇到投资者关于公司第三代半导体模块项目和实验验证做到什么程度和LED芯片是否量产的提问。

公司董秘的回答是:目前公司已完成三代半功率器件实验室及TO247功率器件试产线建立,并已开展投入制样,试产工作中。计划年底前小批量产。子公司国星半导体RGB、倒装、紫光LED等利基型芯片产品均已大批量产供货,mini芯片也已实现小批量量产。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半导体板块中,股东数减小正在现象级事件。其中,银河微电2021年11月22日在上证E互动上发布消息称,截至2021年11月19日公司股东户数为8262户,较上期(2021年11月10日)减少226户,减幅为2.66%。

银河微电股东户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1年11月19日电子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东户数为5.16万户。其中,公司股东户数处于1.5万~3万区间占比最高,为27.65%。

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近年来电动车渗透率持续提升,但车用半导体缺口仍在扩大,预计未来15年,全球车用半导体市场于2020-2035年复合成长率可能超过20%,远超过全球半导体市场在同时间的复合成长率的 5-6%,每车半导体价值从2020年的268美元,暴增 10倍到 2035 年的 2758 美元。

其中,车用的SiC碳化硅芯片相比硅方案可以提高能效提升续航、减少同里程数单位电池容量的成本,或将于2025年取代IGBT硅基功率器件。

随着原材料、晶圆、封测、物流、人力等成本的增加,其他的晶圆代工厂如力积电、格芯、世界先进等晶圆代工企业,近期也陆续通知客户将在2022年第一季再度调涨晶圆代工价格,涨幅约8%-10%,有些热门制程涨幅则超过10%。

从当前目前晶圆代工厂持续涨价的趋势来看,目前全球范围内仍在处于芯片供不应求的状态,现在大部分晶圆代工厂连明年的产能都已经被包圆了,当前芯片短缺状况还在持续。厂商方面,AMD、联发科、英伟达和高通这四大无晶圆厂商,今年销售额的增长率将是最高的,预计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5%、60%、54%和51%。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氢能产业变得炙手可热。正在进行的第十九届广州国际车展上,广汽、上汽、长城等主流车企纷纷宣布将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并亮相真车,海马等地方车企则正在加速氢能配套设施建设。地方层面,国内已有5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产业规划。专家预计,随着国家层面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即将出台,在政策鼓励和企业推动下,氢能产业化节奏将提速,规模效应有望显现。

车企加速布局

在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发布关于碳中和领域的GLASS“绿净计划”,其中提到开展包含氢能动力在内的替代燃料车型的开发。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广汽对于氢能源正在保持战略追踪,保证不掉队。

值得注意的是,广汽集团研发的首款氢燃料电池车AION LX Fuel Cell日前已经在广汽旗下的如祺出行开启示范运营。这款氢燃料电池车搭载了广汽首套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和动力电池系统的组合,百公里氢耗仅0.77kg,续航里程超过650公里,一次加氢仅需3到5分钟。

长城汽车此前规划的全新智能高端汽车品牌“沙龙智行”也在广州车展揭开面纱,明确主打纯电、氢能技术两条技术路线。同时亮相的还有全球首款C级氢燃料电池SUV样车,续航达到900公里。长城汽车有关人士介绍,过去几年间长城汽车在氢能领域已经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研发,未来还将投入至少30亿元。

作为海南省唯一一家车企,海马汽车虽然未参加广州车展,但近期也在发力氢能汽车。除了正在研发续航里程约800公里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外,海马有关人士透露,海马在海南的首座加氢站将于2021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后每日可以满足近百辆氢能汽车的加氢。

政策层面推进

业内专家表示,整车企业近期的积极态度与氢能源相关政策持续推进是分不开的。

2021年10月,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委召开专家座谈会,讨论围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以及终端利用等全产业链,分析研判产业发展形势,深入探讨氢能产业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多元化示范应用、构建清洁低碳供给体系、制定完善行业基础标准等事宜。

1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到在蓝天保卫战领域,将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根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左右,商用车实现氢动力转型。

地方层面,目前已有国内5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产业规划。11月11日,上海城市群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刘平表示,上海城市群要全力以赴做好应用场景协同、产业链协同、基础设施布局协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广东日前召开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讨论会议,提出广东省4年期间地方补贴所覆盖的车辆有望达到约5万辆。

业内专家对上证报记者表示,国家层面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有望在上海、广东等示范地区的具体政策实施后出台,更好地从能源端纳入氢能。

成本有望降低

尽管如此,有汽车业内人士提示,相对于电动汽车来说,目前氢能源汽车普及率依然较低,并且推广难度较大。造价贵、使用成本高等成为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的关键因素。

上汽大通有关人士透露,作为上汽在2020年9月北京车展上推出的世界首款氢能源MPV车,大通EUNIQ 7迄今为止只是正式按原价出售给鄂尔多斯有关单位数辆。“因为至今没有补贴,车价就显得贵了。”该人士介绍,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EUNIQ 7的售价低配版达80万元,高配版达到90万元。

根据五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氢燃料电池有八项关键零部件,此前成本主要源于这八项进口零部件。不过,近两年中国相关产业发展比较迅速,多项部件实现国产化,成本也随之有所下降,目前只有碳纸和质子交换膜仍需要进口。业内专家表示,在亿华通、潍柴动力、捷氢科技、百利科技等国内公司规模化生产后,关键零部件成本未来有望大幅降低。

在使用方面,上汽有关人士透露,由于高压氢气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制约,目前即便氢能大型车的使用成本也是油车的5到10倍。另外,加氢站的普及也远远不够,以上海为例,不仅加氢站数量少,且所有加氢站选址都在较偏远的外环以外。

不过,国内规模化制氢等配套投资的节奏正在加快。在上游制氢环节,11月初,由中国石化所属青岛炼化承建的山东省最大的氢燃料电池供氢项目——青岛市氢能资源基地项目建成。该项目的氢气年产能力高达2250吨,预计2021年12月底投产,投产后将彻底解决青岛市燃料电池用氢来源问题。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我国持续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平价上网,电解水制氢的成本有望继续下降,有利于氢能的推广应用。在储运环节,液态储运相对于气态储运具有储氢密度高,能运送大量氢气,适用长距离运输氢气运等优势。未来随着液体转化成本的下降,将具备竞争力。

在加氢站方面,上海有关部门人士透露,多个区县和单位对建站意愿很强烈,其中就有电力使用压力颇大的上海机场集团。另外,上海外环内也有望开建加氢站。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