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2022  2023 

理想降价、蔚来卖一辆亏10万?造车新势力们的焦虑

   日期:2022-09-11     浏览:0    
 近年来,随着一批自主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比亚迪脱颖而出,传统自主车企全面普及插电式和混合动力汽车。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自主品牌成为新能源赛道的主宰者和引领者。
 
数据显示,今年8月,国产品牌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达到52.8%,但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仅为4.9%。可见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已经失去了话语权。为此,舆论中也有合资药丸。新能源赛道合资品牌没有机会,合资新能源车也很难成功。
 
 
 
 
那么,合资品牌真的没有机会了吗?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其实不是这样的。
 
首先,合资品牌与国产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并没有网友想象的那么巨大。
 
必须承认和自豪的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国产品牌通过先发制人的方式,展现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国产品牌和供应商,在电池、电驱动、电控,尤其是核心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辅助、人车互联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实力。
 
 
但本质上,目前很多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第三方供应商手中,比如动力电池、智能驾驶舱、驾驶辅助等。主机厂真正掌握的独家核心技术,和燃油车时代相比并不多。换句话说,目前国产品牌缺乏足够的技术护城河来保护自己。
 
 
所以,一旦合资品牌吃到了燃油车最后的市场红利,开始全速新能源转型,新能源车的决战才真正开始。第三方供应商的产品技术不会因为客户是内资或合资企业而出现倾斜。那么在整车制造、底盘调校等方面仍有优势的合资品牌势必会迅速缩小与国产品牌的差距。
 
其次,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达28.3%,即将突破30%大关。但是纵观整个市场,除了比亚迪的销量,其他国产品牌并没有表现出压倒性的市场优势。
 
比如新造头部队的月交付量在1-1.5万辆左右,而国内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销量维持在1-3万辆左右。但公认市场表现不佳的大众ID系列,南北大众加起来也能做到月销2万辆左右。8月份最新数据显示,上汽大众ID系列销量再次突破万辆。
 
 
由此可见,如果将ID系列作为单一品牌上市,大众ID系列的销量其实并不逊于新势力和国产品牌,这是建立在大众还没有完全转型的基础上的。所以,即使国产品牌在目前的新能源市场上唱主角,销售业绩也远不能让人放心,合资品牌并没有被甩开,仍然有追赶的能力。
 
最后,现阶段国产品牌确实在新能源市场推出了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产品。但由于新能源车的成本普遍高于燃油车,而且国产品牌普遍希望通过电动化来实现品牌提升,所以很多国产新能源车价格不菲,很容易就要20到30万甚至50到60万。大多数消费者只能望而却步,买不起国产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同时,在10-15万元的市场主流价格区间,国产新能源车数量较少,在售产品的综合产品力还没有达到碾压合资燃油车的水平,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国产新能源车的普及速度,给了合资品牌喘息和追赶的机会。
 
目前,在燃油车时代建立的合资品牌优势,正在被新能源车时代的国产品牌蚕食。特别是一些合资品牌本土化不足,R&D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产品思维时代,缺乏用户思维,未能把握当代消费者的需求。推出的新能源车有很浓的燃油车时代的老味道,导致几乎没有上市的兴趣。
 
不可否认,现阶段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确实落后于国产品牌。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现在只是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国产品牌借助先发优势、决策灵活性和用户思维,实现了行业领先,在市场表现和品牌影响力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但即将到来的第二阶段将迎来全方位的竞争,合资品牌肯定会全面电气化。这时候匹配速度就变得更重要了,关键问题是能力建设、成本控制、利润分配、产品布局和构建技术护城河。
 
如果现阶段国产品牌不能保持目前的领先地位,在技术、产品、规模等维度上形成对合资品牌的绝对优势,那么大众、通用、丰田、本田等主流合资品牌很可能依靠成熟的造车体系和全球市场的巨大体量,复制自己在燃油车时代的辉煌,直至第三阶段的淘汰。
 
 
所以对于在新能源赛道上蒙着眼睛跑的国产品牌来说,少一些浮躁的心态,少一些自我麻痹的高潮。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新能源赛道上还没有真正超越合资品牌,真正的决战将在后者全面电动化的时候触发。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