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从谷底重返巅峰,每年从国外赚回700亿,年营收突破3000亿

   日期:2021-10-24     浏览:1    
 

大家知道,近几年我国的服务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但是也许许多人不了解的是,虽然我国的重工业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但目前重工业和制造业依旧是我国经济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国内一家命途多舛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它曾经登上山巅,也曾坠入谷底,最终凭借着自身的努力终于重新回到了世界行业前列,它就是潍柴动力。

从不可一世到坠入谷底

提到国内的机械制造厂商,或许我们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徐工集团、三一重工等企业,事实上潍柴动力曾经也是国内机械制造业的翘楚。

从名称我们就看出,潍柴动力是一家主要从事于柴油发动机制造的企业。这家企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柴油发动机公司,并且当时潍柴动力每年向外出口的金额到了数千万美金,当时国内同行业竞争几乎没有可以与之相比拟的。

可能国产发动机在国人眼中始终落后于国外,但在当时潍柴动力所制造的柴油发动机有着不输给国外的技术和水平,并且在性价比方面一直是潍柴动力的优势,因此许多国外企业是潍柴动力的忠实用户。

马斯克言而有信,2021年Q3,成为了第一个没有他的特斯拉财报会议。

但这并没有改变特斯拉强势增长的状态。2021年第三季度,特斯拉GAAP营业利润为20亿美元,实现了14.6%的营业利润率。GAAP净利润为16亿美元,非GAAP净利润(未计股份支付费用)为21亿美元,达到历史新高。

即使是在需要支付1.9亿美元以兑现2018年CEO股权激励的前提下,特斯拉第三季度仍创下多项新纪录,这主要得益于车辆交付数量的大幅提升以及其他业务的增长。财报中,特斯拉指出14.6%营业利润率“超过中期预估”。

特斯拉Q3财报的推出不仅打爆了“空头”,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新能源汽车的盈利可能性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但是马斯克的缺席缺让外界不禁疑问,特斯拉是不是不需要马斯克了?或者是马斯克自己不想再当特斯拉的CEO了?

再破纪录

特斯拉成立的18年间,一直都处于非盈利状态,即使盈利也是凭借碳积分的售卖阶段性盈利。不过到了今年,特斯拉开始摆脱碳积分交易获利,真正通过靠销售电动车来实现盈利。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的监管信贷收入只有8.72亿美元,三季度这一项收入也只有2.79亿美元,同比下降30%。因此,即使扣除今年前三季度11.51亿美元的监管信贷,今年特斯拉仍实现20.47亿美元的净利润。

而如此高的净利润来自于高买利率,特斯拉Q3整车毛利率高达30.5%,也创造了其过去5个季度以来的最高纪录,扣除积分收入后,毛利率仍然达到恐怖的28.8%。

而特斯拉表示,以上盈利水平是在第三季度平均售价同比下降6%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其持续降低成本且降幅大于平均售价降幅,我们实现了营业利润率的历史新高。”

这告诉所有新造车势力一个事实:造新能源能车也能赚钱,当然首先销量一定要高。

9月特斯拉新车销量达到56,006辆,环比增长27%,同比增长394%,一举打破8月超4万辆的纪录。国内销售的新车数量达52,153辆,月销量同比、环比涨幅,均超过300%。

年初实现国产化交付的Model Y,位于国内单月售33,033辆,甚至超过了获得100个月中国自主SUV冠军的哈弗H6,这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分水岭。而据Q3财报显示,总交付量达到241,300辆,轻松打破今年Q2创下的201,250辆的历史交付纪录,涨幅达到近20%。

一边是成本下降导致单车售价的下降,另一边是利润的提升,特斯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高光时刻。

Q3财报的向好,也令目前特斯拉手中握有更为充沛的资源。减去资本性支出后的营运现金流(自由现金流)达到13亿美元,净债务和融资租赁负债减少15亿美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计为161亿美元。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特斯拉的负债率正在不断下降,毛利率不断提升,所以销量增长的同时,利润也不断提升。

这也给新能源汽车的同行们以提示:盈利的关键就是销量和成本。

18年,特斯拉带来的,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的产品,更是对于汽车行业全方面的革命。

打爆“空头”

就在Q3财报公布的当天,特斯拉股价大涨3.26%,报收894美元一股。

这段时间特斯拉股价一路上涨,让Kynikos Associates创始人、大空头吉姆-查诺斯心里并不开心。他虽然周一透露,仍然维持着对特斯拉的做空,但也表示:“我们仍在用脑袋撞砖墙。”

“特斯拉的股价是明年预期每股盈利的近120倍,而它只是一家汽车公司。”查诺斯表示:“特斯拉估值超过了全球汽车行业其他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这个风险太大了。”

但看着销量、利润创下新高的特斯拉,查诺斯会不会在深夜思考“为何我当初去做空特斯拉?”

看空特斯拉的人被“打爆”,看多特斯拉的人纷纷“高潮”,富国银行分析师Colin Langan维持特斯拉“持股观望”评级,目标价由660美元上调至860美元。而美银证券分析师John Murphy重申特斯拉“中性”评级,甚至将目标价由900美元上调至1000美元。

John Murphy表示,特斯拉三季度业绩略好于预期,总体表现稳健;其中,营收与该行预期大致相符,毛利率、尤其是整车毛利率要强于预期;经营费用低于预期致使利润超出预期。

最重要的是,特斯拉本季度的自由现金流是一个非常良好的状态,达到了13亿美元,这也增加了特斯拉已达到自筹资金状态这一说法的可信度。

不再需要马斯克?

“我极力想不做特斯拉的CEO,但我必须做,否则它就会死掉。”在今年7月12日,马斯克因SolarCity收购案作为被告被传唤到庭法庭上说“我相当讨厌当老板。我是一个工程师。”

再加上这次Q3的财报没有马斯克的到来,有人不禁会提出疑问,特斯拉是不是已经不需要马斯克了?

从财务数据上来看,连续多月的盈利原因是来自于销量的增长,以及成本不断下降,同时整个特斯拉在全球的产能以及品牌布局已经处于完善的阶段,这个时候需要马斯克的并不多。

不得不承认没有马斯克就没有特斯拉的今天,但是当特斯拉业绩向好,表现稳定,它还需要马斯克这个CEO 吗?这个问题谁也无法回答。人们能看到的是,马斯克持股特斯拉的比例在不断下滑,从原来最高22.8%下滑到现在17.7%。

虽然马斯克的个人财富增长,主要是依靠特斯拉,但他的精力并没有全部放在造车上。除了是特斯拉的CEO外,马斯克还是航天公司SpaceX,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太阳能发电系统供应商 SolarCity、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等公司的创始人。

从Zip2到Paypal,马斯克前两次的创业都纷纷把成果卖出,虽然马斯克短期不太可能把特斯拉卖出,但是把心意都放到火星探索上,相比已经成熟的特斯拉似乎是马斯克更想做的事情。

能够确定的是,马斯克不会一辈子在特斯拉。他会渐渐从特斯拉的日常管理中脱身出来。

投资者也许会更多看到,马斯克不再出席特斯拉的财报会议。甚至,会像当初苹果手机成熟后的乔布斯一样,渐渐从苹果淡出,让别的职业经理人来代替他管理。

然而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以及潍柴动力内部管理层的问题,潍柴动力开始走下坡路。

首先是汽油燃机的发展让柴油发动机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柴油的战地位下降,让许多企业开始转投汽油燃机,潍柴动力在全球范围内所获取得的订单也随之逐渐减少。

其次,内部管理结构的问题让潍柴动力的管理层显得冗杂。很多人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并且管理层内部出现小团体,在关键性决策上很多时候难以达成统一意见,这也导致企业常常在决策上举棋不定甚至出现巨大的巨大的决策失误。

当时国内的柴油发动机市场十分不景气,国外品牌的大举进攻更是让国内的柴油发动机企业难以招架,那段时间无数的国内品牌倒下了,破产的破产,被兼并的被兼并。然而潍柴动力没有放弃,虽然道路艰难,但是潍柴动力坚持了下来,最终他凭借自己的活了下来。

重返巅峰的潍柴动力

坠入谷底的潍柴动力,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潍柴动力开始精简职位构架,将那些没有实际作用的岗位全部都取缔。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公司在人员薪资方面的支出,同时也能够改善公司的工作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决绝员工懒散怠工的情况。

其次,技术方面,潍柴动力继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柴油发动机只有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才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存。潍柴动力投入了比之前多数倍的研发资金,并且积极扩展科研团队规模。

在这些努力之下,潍柴动力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与日俱增,这也使得潍柴动力在技术上与其他柴油机厂商拉开了距离,也让它重新获得了下游厂家的青睐。

除此之外,潍柴动力开始拓展产业链。在此之前,潍柴动力只生产柴油发动机及其零部件,宽展产业链之后,潍柴动力开始自己生产自己的柴油动力汽车和机械。

如此一来,潍柴动力不仅可以提高自己产品的附加价值,获取更多的盈利,同时也能够分摊风险,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经历了一系列整改之后,潍柴动力不仅回到了正轨上,还实现了业绩新高。如今潍柴科技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发动机厂商,还成功地进入了国际市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厂商,每年从国外获得的盈利高达700亿元,年营收更是突破了3000亿。

总结

虽然随着汽油和新能源的发展,柴油已经失去了能源的主导地位,但是短期内柴油不会被市场所淘汰。因为柴油发动机在动能和续航方面还是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大多数柴油发动机厂商遭遇困难选择急流勇退的时候,潍柴动力选择了逆水行舟,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最终潍柴动力熬出了头,成功实现了逆袭。

希望国内的制造业厂商们可以向潍柴动力学习,遇到困境时不要首先想着放弃,通过技术更新和企业改建或许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涅槃重生。

总的来说,技术是企业立足之本,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所淘汰,发展技术是必要的手段。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