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汽贸提车,比4S店便宜几万块,到底有没有猫腻

   日期:2022-02-04     浏览:0    评论:0    
核心提示:网友:小弟我想换辆车,大众帕萨特看着不错,4儿子优惠1.5w,我们隔壁市有个做汽贸的,直接优惠5w,问他他说车是22款0公里无瑕疵
 网友:“小弟我想换辆车,大众帕萨特看着不错,4儿子优惠1.5w,我们隔壁市有个做汽贸的,直接优惠5w,问他他说车是22款0公里无瑕疵新车,4儿子店提车,合同也是和4儿子店签,按揭的话厂家金融2年无息。18w左右落地。这里面有什么猫腻吗?跪求告知!

然后我认识的一个朋友说不要买,他的意思是,给汽贸店的大多数是展车或者库存车,还有极个别的是运损车,4S店不敢卖,不过都是小问题,划痕之类的,一般是低价批发给汽贸,跟店里差不了太多。

被他这么一说,心里更嘀咕了,怕买到问题车,汽贸的车到底能不能买啊?”

我简单说一下4S店和汽贸的区别,大家就明白汽贸的车到底能不能买了。

1、车源的区别。一般我们买新车主要就是两个渠道,一个是与汽车厂家合作的正规经销商,俗称“4S店”;另一个是与正规经销商合作的二级经销商,俗称“汽贸店”;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4S店是直接找厂家拿车,汽贸店是直接找4S店拿车。或者你可以理解为汽贸是帮4S店分销的。所以这样一来,汽贸的车源就更灵活,4S店只能从厂家进货,但是汽贸可以从全国各地的4S店进货,并且不受地域、品牌的限制。

2、价格的区别。就因为汽贸可以看作“帮4S卖车的”,所以一般来讲,汽贸的价格会更优惠一些,因为如果汽贸价格跟4S店一样,那谁还去找汽贸买车啊,对吧?(但是一定要明白的是,虽然汽贸价格更低,但是也不是说低得离谱,一般便宜个1w以内,都是正常的,要是有的汽贸报价比4S店便宜个大几万,那你就得小心了)我国造车水平与欧美之间有多大差距,究竟差距在哪里,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我们既不夸夸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不吹不黑,客观来聊聊我国和欧美在造车水平上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10年前谈及国产车,相信大部分车友只会摇摇头,“车体生锈、异响、油耗高、渗油、吃胎”等等毛病成了很多车主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当时的合资车整体表现都远超国产车,这不仅仅只有发动机、变速箱、底盘技术这些核心技术有差距,同样在材料、工艺、品控等方面,国产车企依然落败,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总结有4大原因,这也是近几年国产车不懈努力追赶合资车的方向。

其一、我国机床制造工业基础薄弱

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没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就会失去产品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足可见机床的重要意义,汽车制造业和机床工业可谓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比如汽车冲压、焊接、涂装等环节,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等上千个精密零部件均离不开机床。


纵观全球机床制造工业,19世纪中期后,二次工业革命以欧洲工业最为强盛,也是这个时期,德国汽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初,以美国为首的半自动、自动化工业体系逐步形成。

而日本则是在1945年二战后,走投无路,不得不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来发展国民经济,其中汽车制造业成为主要产业,加上得到美国的机床技术的扶持,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机械制造强国。

机床技术不仅影响汽车三大件的整体质量,同时还影响汽车的生产成本,任何一个交易商品,能生产出来并不难,难在成本的控制,因为最终要有消费者愿意买单,它才能生存,在汽车制造过程中,超过70%以上的成本都在机床工业中。


相比德国、美国、日本的先进机床工业,回头再看看我国机床技术的发展史,差距是必然的,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机床制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比如沈阳机床、大连机床,但是面对德国的通快、美国的MAG、日本森精机等品牌的竞争下,短短几十年的机床发展,还是无法和发展近百年的德美相比,最终还是破产了。

可以说,国内机床整体是“大而不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国产车企想要批量生产精密零部件,只能依靠进口设备,但毕竟成本高昂,加上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德美,比如说,一辆汽车大约有2万个零部件构成,而其中超过60%零部件都都是冲压件,想要降低成本,在冲压工艺技术、机床设备、模具选择、用料选择等方面都是难点。

换句话来说,国产车企的这些难点对于欧美工业强国来说,变成了他们自身的优势,国产车想要在夹缝中寻求生存,重点还在于成本的控制,适度降低汽车生产的工艺,降低材料的标准,总之,在可控范围内,能降低的都会缩减。


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时的国产车,给很多车主形成一种“粗制滥造”的印象,自然在防锈处理、零部件选材、加工精密程度等方面都不及合资车。

其二、“三大件”技术是硬伤

机械工业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国内工业基础薄弱,自然在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技术研发方面就受到了影响,国产车企技术“先天不足”,这就有了“仿制”,不得不说国内车企逆向研发技术很强,从"0"到新车量产,多家车企仅仅花了不到5年的时间。

比如说,第一代哈弗H6逆向模仿本田CRV的底盘技术,吉利开始逆向模仿丰田8A发动机,之后博越又模仿大众EA888的发动机,而像三菱4G63T发动机,是全球车企逆向研发最多的目标。


但由于逆向研发技术参差不齐,有的车企发动机确实造出来了,低功率运行时也都正常,但到了中段运行,功率逐渐升高,发动机噪音变大、油耗增多,多种小毛病接踵而来,到了高功率阶段,甚至直接拉缸,这仅仅只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事实上,汽车工业拼的是综合实力,技术是一方面,更多还要看材料工程、机床工业、制造工艺、品控等多个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这些都是需要足够时间、经验、市场来验证和改进的,这是国产车的真硬伤。

不过近几年国产车企在“三大件”上的进步有目共睹,早已从10多年前的逆向仿制到如今的自主研发,像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等国产车企都有自主技术,论技术实力不见得输给合资车企。


在发动机领域,像比亚迪混动技术、上汽集团依靠大众研发的蓝芯动力、长安汽车自主研发的蓝鲸发动机、吉利领克B42系列发动机等等,但是国产发动机,主要技术成就还在于低功率、低排量阶段,在2020年沃德十佳发动机与动力系统排名中,上榜的普遍都是大排量、大功率发动机,仍然没有国产发动机的席位。

在变速箱领域,国产车企也有了不错的表现,比如一汽奔腾搭载的盛瑞8AT变速箱,哈弗F7搭载的蜂巢易创7双离合变速箱,但从国产发动机、变速箱对应的量产车型来看,热效率偏低,油耗偏高,量产车型中使用率较少,盛瑞8AT几乎被抛弃,长城、长安虽说使用双离合变速箱,但核心部件和技术还是靠博格华纳和格特拉克提供。

总之,在发动机、变速箱领域,国产车企在小排量车型中有一定优势,但综合实力仍然落败。

其三、绕不开的“专利”大山

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仅是汽车领域,全球各个行业从来都是非常严格的,经常都有各种“专利”侵权案例发生,有很多企业付出了高额的专利费。


在发动机、变速箱领域,德系、美系、日系等车企历经几十年的技术发展和沉淀,在核心技术领域都申请了自己的技术专利,尤其是在变速箱领域,AT变速箱综合性能较好,但超8成技术专利都在日本爱信和德国采埃孚厂商手里。

在强大的技术壁垒之下,车企只有转向研发CVT无极变速箱和DCT双离合变速箱,其中大众钟情DCT,日系喜爱CVT,而国产车企在变速箱这条路上较为艰难,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最终还是只有依靠引进变速箱。

这样一来,自主发动机搭配别人的变速箱,总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还需要依靠调教水平和时间慢慢来消化吸收,这就是以前一些国产车异响、换挡顿挫感明显、发动机噪音大、变速箱小毛病多的原因之一。

其四、品控、品牌力是软肋

说到品控,德系、美系、日系车企经过多年研发,早已形成了完善的产品体系,这包括从车型设计、生产制造、质量认证验收系统、供应商体系、销售与管理等方面,其中产品质量整体管控尤为重要。


一方面需要依靠车企自身的“平台化”技术,比如大众的MQB平台,丰田的TNGA平台构架,长城自主研发的柠檬平台等等,这是一整套产品质量体系,从车型设计开始,包括零部件设计就需要根据平台的认证标准进行,生产环节,一方面要求主机厂商、各个零部件生产厂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之后还需要对产品进行质量测试,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对于国产车企来说,前些年系统构架不够完善,整个环节中存在“乱”的情况,质量检验管理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放水、降低标准”等现象偶有发生,导致最终有的产品公差略大,虽然能正常组装,但车辆时间开久之后,各种小问题自然就凸显出来了。

很多国人买东西,都喜欢讲究品牌,甚至有一种认为“国外、进口”的产品就是比国内好,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预算25万买一辆纯电动汽车,这个价位很多车主可能会对比小鹏P7、比亚迪汉EV、极氪001、特斯拉model3这几款车型,最终选择很意外。


通过详细了解、试驾,也知道同等价位,动力性能、内饰、功能配置、性价比等方面,有的国产纯电动汽车全面碾压特斯拉,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特斯拉,原因很简单而单纯,特斯拉毕竟是国外大品牌,有“面子”,销量高遥遥领先,可靠性更高。

这样的想法本身也没毛病,但是不考虑品牌因素,只看车辆本身综合性能,那销量高和大品牌并不能说明它一定是一辆好车,选择还是需要结合个人喜好、用车场景、车辆性能等多方面综合来看。

绝大部分人买车主要还是考虑经济成本、实用性,这种情况下,假如预算在15万以内,那选国产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论外观、内饰、空间布局、功能配置、车辆性价比,甚至动力性能等方面都是国产车的优势。

如果预算在15万以上,更多可能注重动力性能、操控性能、舒适性,那合资车会是不错的选择,而国产车中红旗就成了中高端车的“天花板”。


至于国产和合资车在质量稳定性方面,完全不用担心,虽然早些年传统燃油车因为各种因素导致口碑偏差,但经过多年的追赶,技术上也有了质的改变,整车稳定性也得到了市场的验证,换句话来说,现在汽车更新换代那么快,一辆车开了超过10年只会越来越少,曾经追求的经久耐用已经过时了。

总而言之,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国产车企在“三大件”技术水平上与欧美车企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可以说已经彻底失去了先机,也没有必要挣扎,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资和国产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拭目以待。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