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坏掉的手套竟然能这么用,剪成一截截的,手指也别扔!

   日期:2022-01-06     浏览:0    
 无论在洗碗、刷马桶、做家事的时候,应该都会戴上塑胶手套来保护双手吧!但是把使用率高造成小破洞的手套就这么丢掉实在很可惜。有个聪明的家庭主妇就想出把塑胶手套剪碎,赋予它更多功能的生活妙招!

1.降低开瓶罐的难度

用塑胶手套的凹凸部分,增加瓶口摩擦力会更容易打开哦!

2.黏头发工具

卷筒纸芯套上塑胶条,就可以变成简单的黏发器喔!

3. 绑头发橡皮筋

绑头发的橡皮圈很容易断,但用塑胶条做成的橡皮圈就很坚固耐用!

中国地大物博,国人的喜好,琳琅满目,历史上文人骚客的癖好,也不尽相同。

出身商贾而不得参加科考的李白,好喝酒:天生我材必有用,莫使金樽空对月;

为官清廉的郑板桥,好竹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石》

一心想收复北方的辛弃疾,好舞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而代表中国文人最高标准的苏轼,唯独好紫砂: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游惠山寺之三》



“紫砂壶中国文人的底色”

喜欢紫砂壶的,大多数文人居多,

尤以苏轼最为出名,这事还要从“阳羡三绝”说起。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是北宋的多事之秋。

看不惯革新派劫富于民的苏轼,直言反对变法。

奈何前者在朝廷中掌握话语权,苏轼被不断打压、排挤。

他预感风雨欲来,便主动上表,请求外任。


宋神宗对他早已不满,爽快批准。

于是,他就去了阳羡(今宜兴),

后来便有了足以抚慰他全部失意的“阳羡三绝”——阳羡紫笋、金沙泉和紫砂壶。

其中,紫砂壶特别受他喜爱。

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在于既不夺茶的香气,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品鉴紫砂壶有六要: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适用。

对于苏轼来说,紫砂壶的高雅神韵、优美形态,远远高于人间俗物。

毫无疑问,紫砂壶,能养心性。

苏东坡对紫砂壶爱不释手,无奈市面上的壶,对他而言,容量有点小。

于是,他就决定自己动手,做一把私人订制的茶壶。


图| 东坡提梁壶仿品

据说,某天夜里,小书僮提着灯笼来给他送点心。

看到灯笼,他突发奇想:哎!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

他立马行动,找来了紫砂泥来实操。

过程中,他运用才智,攻克了多个技术性难题:

为了解决泥坯软烂时壶肩下塌的问题,他想出用竹条在灯笼壶肚里做支撑,等泥坯变硬些,再拿掉;

为了方便提壶煮茶,他将惯常在侧边的壶把安装在壶上方......

因为这种茶壶别具一格,后来就有一些艺人仿造,并把这种式样的茶壶叫做“东坡提梁壶”。

尽管仕途失意,配齐了好茶好水好壶,苏轼在宜兴这片山明水秀的地方、在琐碎细致的生活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

可以说,得亏有它们可以让苏子派遣郁闷,不然中国的文坛很可能就此折损一员大将,塌了半边天!



“紫砂壶的心境就是人的境界”

//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且越贬越远,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的心。

这种心境,正是紫砂壶的境界——自在,通透,豁达,乐观。

苏轼开启了的紫砂壶创作之风,他之后的制壶大师用更加精湛纯熟的技法,表达着这种境界。

来看看紫砂第一名品——供春壶,便可以感受一二。


图|灵芝树瘿壶

这只壶,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我国茶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它由明正德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的匠人——供春(又称龚春)所制。

相传,他起初是当时宜兴名士吴颐山的书童。

某天,吴颐山在大潮山为亡故的母亲做法事,随行带了时年16岁的供春。

法师冗长枯燥,小供春闲来没事,就偷看庙内的和尚做茶壶。

他越看越觉得有趣,就偷了一团泥,躲在一棵古银杏树下照猫画虎地捏。

缺少工具,他就找来吃饭的木勺, 把壶内刳空、压平,还用树枝做了嘴和把。

没有盖子,他恰巧看见树下长着许多蘑菇,于是突发奇想,参照着它的形状捏出壶盖。

他做得高兴,全然忘我,一连做了数十把。

做好后,他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捧到窗台下晾干。

由于作品的阵仗过大,被和尚们发现,报告给了方丈和吴颐山。

本以为供春会遭受训斥,谁知二人见到他捏的壶,只觉得鬼斧神工,浑然天成。

出于对人才的爱惜,他们将淘气的小书童供春留在了寺里,以专门学习制壶技能。

后来,极具慧根的他,融会贯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紫砂壶风格。

他仿照金沙寺旁的那颗大银杏树的树瘿(也就是树瘤)的形状做了一把壶,并且惟妙惟肖地刻上树瘿的花纹。

烧成之后,这把壶非常古朴可爱,很符合中国人追求的“道法自然”的境界。

于是这种仿照自然形态的紫砂壶一下子出了名,人们都叫它供春壶。


图|源于纪录片《一壶春秋》

供春也因为将紫砂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融于一身,开创了先河,成了真正的制壶鼻祖。

可以说,他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惊人创造,从此将紫砂茶具带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从供春的故事中,我们看到:

一只紫砂壶的诞生,是有意和无意碰撞后的成果。

这是紫砂壶的心境,也是人的境界,经历得越多,反而越能读懂它。

后世的制壶艺人们,沿着他开创的路,在自然和人工、无我和有我之间潜心地探索。

他们试图在茶、壶、人和自然之间达到一种精妙的和谐。


图|源于纪录片《一壶春秋》


“好的紫砂壶,历久弥香”

//

俗话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真正饮茶的人,还讲究烹茶饮茶的器具。

茶具的优劣,对茶的味道和品茶人的心情都有直接影响。

正如央视纪录片《一壶春秋》中所言:

“小小泥壶,胸怀大千世界;缕缕清茶,舌润百味人生。”

品茶或赏壶,就如赏味人生——初品是前人事,再品是今人情。

品着品着,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苏轼的故事,还是供春的传说,最终都在折射自己的人生。


宋朝的沧桑岁月已经淡去,明朝的历史留下不朽传说。

千年历史的长河褪去之后,留下来的紫砂壶文化,历久弥香。

紫砂壶保味功能好,泡起茶来不失原味,茶香不涣散,色、香、味俱佳。

《长物志》说它: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虽然,时过境迁,我们早已尝不到苏子笔下阳羡雪芽的滋味,也无法品味供春亲制的壶之古韵。

幸而,我们还有当代的大师们赓续着他们不灭的茶魂。


这些年来,国馆始终坚持用文字记录中国,用文化温暖人心,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着中国文化。

经历了8年的沉淀,今年我们决定通过紫砂继续推广、传播中国文化。

我们希望代表着中国文人底色的紫砂,能够走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