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国产品牌卖疯!比亚迪打败特斯拉,吉利长安直逼上汽大众

   日期:2022-01-15     浏览:0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08.2万辆和2627.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3.8%。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1%和6.5%,增幅高于行业3.7和2.7个百分点。

作为2021年最热门的赛道,新能源汽车表现十分最亮眼。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6倍,市场渗透率达13.4%,较2020年高出8个百分点。

1月14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过渡的阶段,能顺利实现过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亦表示,“我国汽车产销总量已经连续13年稳居全球第一,并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作为汽车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正向汽车强国迈进”。

自主合资两极分化

去年,自主品牌阵营实现华丽逆袭。据中汽协数据显示,其市场份额由2020年底的38.4%上涨至44.4%,接近历史最佳成绩,而德系、日系品牌、韩系品牌市场份额出现一定幅度下降,美系、法系品牌份额略有上升。

另据乘联会的销量排行榜显示,在前15名当中,包括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在内的6家合资车企出现同比下滑情况,而长安汽车、上汽通用五菱、长城汽车、比亚迪、奇瑞汽车等去年均收获13%以上同比增幅。

对此,有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合资品牌内部之间及与自主品牌去年表现有如此大的分化,主要是取决于双方在芯片供应下的应对策略。德系、日系品牌将芯片倾斜于利润更大的车和其他市场,而自主品牌则依靠更加机动灵活的策略,保障了芯片供应。

“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主要得益于自主品牌头部企业在新能源市场获得了明显增量,如比亚迪、上汽乘用车等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产品在2021年呈现出高幅增长态势。”崔东树表示,“美系品牌份额上涨则源于林肯等品牌加速产品导入,法系的异军突起则归功于凡尔赛等定位精准的产品热销”。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阵营去年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合资品牌阵营份额缩水,但两大阵营头部企业规模虽逐渐接近,但仍有较为明显差距。

乘联会数据显示,吉利、长安、长城去年销量分别为121万辆、111万辆、94万辆,而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销量分别为177万辆、145万辆、127万辆。具体到车型,懂车帝数据显示,以近一年销量为依据,排名前20的车型中,仅五菱宏光MINI EV、哈弗H6、长安CS75 PLUS、五菱宏光、博越为自主车型。

“目前来看,芯片供应紧张情况已有明显缓解。”崔东树表示。随着困扰合资品牌的“缺芯”危机逐渐过去,有业内人士担忧,在此背景下,大众、通用、丰田等品牌将逐渐放量,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会面临一定程度压缩。但五菱宏光MINI EV及比亚迪秦PLUS DM-i的成功,为自主超车合资品牌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能源腾飞 比亚迪力压特斯拉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6倍,市场渗透率达13.4%,较2020年高出8个百分点。

对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的原因,蔚来企业传播负责人马麟近日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大幅提升,一方面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产品力已经超越同价位燃油车,另一方面随着全社会补能体系的逐渐完善,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也越来越好”。

比亚迪在2021年可谓风头无两。乘联会数据显示,比亚迪12月批发销量为93338辆,占据当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第一位置,作为参考,特斯拉中国该月批发销量达70847辆,上汽通用五菱则为60372辆。

据悉,在行业大势下,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系统,比亚迪自2021年下半年来,销量不断创新高。数据显示,比亚迪2021年累计销量为72.37万辆,同比增长73.5%,首次挤进乘联会车企年度榜单之中。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8.4万辆,占比超80%。

借着新能源东风,头部造车新势力小鹏、蔚来、理想于2021年相继达成10万量产里程碑、完成月交付过万的小目标,三家去年交付量分别超9.8万辆、9.1万辆、9万辆,同比涨幅均超过100%。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与成熟的油车市场有较为明显差异。有券商研报指出,这主要由于成本相较相对较高,在市场上较油车并无优势所致。但随着技术进步、成本降低,越来越多的车企逐渐将目光放在10万元至20万元的中间市场。

据了解,比亚迪元PLUS EV,零跑C01,长安C385,本田e:NP1 和e:NS1、哪吒S、欧拉朋克猫和闪电猫等10万元至20万元平价新能源车将密集上市。安信证券发文称,2022 年平价大单品琳琅满目,10-20 万元BEV 销量有望翻倍。结合各新车型的产品力、竞争力,预计2022 年10-20 万元纯电动车有望超过130 万辆,达到133万辆,同比增长108%。

此外,在不断推出新品攻入燃油车腹地之时,各自主品牌也持续加强对高端市场的深耕。据悉,2022年,蔚来将有包括ET7在内等3款NT2.0产品交付,而小鹏G9、理想X01、上汽智己L7、长城沙龙机甲龙等主打高端市场产品陆续上市交付。

“这些新产品相比燃油车,整体上技术会更先进。我们相信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持续快速提升。”马麟表示。对于新能源汽车在2022年及未来几年发展前景的发展,包括王传福、何小鹏、李斌在内的多位车企掌门人均公开表示看好。中金公司研报也指出,展望2022年,预计汽车行业需求稳健增长,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化加速推进,产业变革已至。2021,无疑是艰难的一年,同时又是深刻变化的一年,这一年也注定会是中国汽车行业划时代的一年。

梳理行业发展轨迹,洞察未来趋势走向。牛车网特别推出《2021大变局》特辑,分上、下两辑,与读者一起“知过去、晓未来”。

昨天我们推出了 国内汽车行业10大年度热点|2021大变局(上),从宏观角度梳理2021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将持续影响未来几年汽车行业的发展;今天的文章将总结一些值得深思、反省的“翻车事件”。

1、特斯拉车主上海车展维权

作为流量收割机的特斯拉,这一年时常出现在新闻头条。

2021年4月19日上海车展上,张女士“车顶维权”让特斯拉成为车展的焦点。而特斯拉副总裁陶琳的一句“特斯拉不可能妥协”,更是把特斯拉推上风口浪尖。且特斯拉方面起诉车主“侵犯名誉权”,并索赔500万,可谓“反将一军”。


出现此事的原因在于该女士父亲驾驶的特斯拉 Model 3发生追尾事故,造成三车不同程度受损,事故被交警判断为驾驶者全责。

4月22日,特斯拉向中国市场监管报提供了车辆发生事故前一分钟的部分数据,直指张女士父亲存在严重超速行为,事故车辆刹车系统工作正常。

4月25日,张女士通过微博发声称“特斯拉私自公开数据属于侵犯隐私行为”,同时质疑特斯拉于22日所发布的EDR数据并非原始数据,并向特斯拉索要事故前半个小时内完整行车数据。

此后,双方就“数据是否完整”“数据属于消费者还是厂家”争论至今。

直到上个月,特斯拉女车主事件相关名誉权的庭审仍在继续——当事女车主表示自己和特斯拉的官司已经开庭,后者希望双方撤诉,但已经被她拒绝。

从铁粉用户到反目成仇,特斯拉女车主的维权之路并不轻松,从2021跨年到2022,至今没有分出胜负。

新华社就此事点评:车主和车企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和纠纷。事实上,这不是相关车企第一次遇到“车顶维权”,这也不是“车顶维权”第一次引发舆论热议。

站上车顶维权既不安全也不体面,于公共秩序更无益。于上海车展而言,出现这样的事情,有关方面应当依法依规,该调查的调查,该处理的处理。

与此同时,在社交网络上,也有不少舆论认为,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关切,车企应当更加认真,直面问题。企业骨子里尊重用户了,用户才能真正受益。

不过,这似乎没有影响特斯拉的销量。2021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累计交付48.41万辆,同比增长235%。特斯拉也在2021年股价一路飙升,成为全球首家突破万亿美元市值的车企。

2、欧拉不懂女人“芯”翻车

2021年12月6日,央视财经就欧拉汽车“换芯”一事进行了报道,多位车主质疑欧拉好猫品牌方在销售时有涉嫌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情况。

“芯片门”的起因是欧拉在销售宣传中表示,好猫将装配高通全新的专业车载智能服务平台,拥有8个Kryo CPU处理核心。然而有车主提车后发现,欧拉好猫实际上装配的芯片是一款英特尔四核CPU。

事件刚发生时,欧拉汽车的处理态度很强硬,仅提及了开发CarPlay、HiCar等手机互联功能来补偿车主,并扬言将报警处理发声用户。

直到央视点名后,欧拉汽车才发布道歉声明并给出具体赔偿措施:2021年12月31日前下定的欧拉好猫车主,赠送价值7200元权益包。

12月9日,欧拉发布了一份新的声明,声明强调除了此前承诺的7200元权益包之外,欧拉好猫的首任车主还可享受整车终身质保以及10000元充电权益(后转变为补偿现金)。

然而,欧拉车主们却并没有接受欧拉给出的补偿方案。

近日,有律师团队称,他们已收到超过30位消费者委托其起诉长城汽车及其销售公司,并且委托人数每天都在增加。多位消费者提出的诉求是长城汽车及其关联方退还购车款,并按照购车款的三倍进行赔偿。

欧拉汽车主打女性用车的市场定位,品牌营销可以说是自主品牌中少有的成功案例。如果欧拉好猫能够第一时间站出来承认是由于芯片短缺才不得已为之,而不是诡辩,如今的局面可能会完全不同。

从表面上看,这或许只是欧拉面临的一次危机公关。但实际上,这也是部分自主品牌品牌向上的阵痛。


有媒体评论,从欧拉汽车本次“芯片门”事件中,可以看到的是,当下的汽车消费者对汽车品牌与产品的监督能力与过往的十年间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车企打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名头对新产品和企业品牌进行宣传,那么在每一款新产品的配置阐述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让消费者理解的“透明宣传”,或许将会成为未来广大消费者在购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

从目前来看,欧拉的“换芯门”似乎还未产生实质性的市场影响,欧拉12月销量首次突破2万辆,同比增长64.2%,全年销售135028辆,同比增长140%。深陷“换芯门”的好猫,在12月同比增长430%,销量达10685辆。

3、劳斯莱斯请网红代言被骂上热搜

2021年,高大上的劳斯莱斯也在营销上跌了一大跤。

劳斯莱斯中国邀请网红夫妻晚晚林瀚打造视频,却引发大量负面反噬。

有网友兼车主明确指出,晚晚作为代言人,拉低了产品格调。更有网友扒出晚晚林瀚夫妻曾有“不系安全带”上路的黑历史,并对劳斯莱斯产品的安全性做出质疑。


在2021年,明星因“人设翻车”连累代言品牌的案例不胜枚举,其中吴亦凡和王力宏可以说是影响力最大的。吴亦凡作为首位保时捷中国赛车运动代言人,但是代言的期限仅有3个月;而王力宏代言英菲尼迪的时间仅有30小时。

不管是明星代言人还是网红推广方,其自身的品行和口碑都与代言产品息息相关,品牌方有义务在宣传指出做好背调,以免事后翻车、悔不当初。

营销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理便是感知风险能力,作为品牌方来讲,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营销方式,才是对消费者最大的尊重与认可。

4、蔚来“自动驾驶”事故

8月12日,一位蔚来ES8车主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终年31岁。事发时车辆NOP(领航辅助驾驶系统)处于启用状态,再次将智能汽车的安全性能推至风口浪尖。

根据官方介绍,蔚来NOP领航辅助,是导航系统与Pilot自动辅助驾驶深度融合的功能,于2020年10月推出。该功能允许车辆在高精地图覆盖的高速公路及城市高架路等路段,按照导航规划的路径自动巡航行驶。

林文钦事故之后,蔚来将之前宣传中的“自动”字样悉数删除,只留下“高级辅助驾驶”。

事故不仅这一例。在林文钦去世前13天,在距离事发地点不到1000公里的上海浦东,一位蔚来车主高速撞上路面石墩,不幸罹难。

再往前,湖州一处高速上,一位蔚来车主在辅助驾驶模式下冲进施工区,撞倒路面雪糕筒后追尾养护车,两车人员不同程度受伤。

这三起事故原因都是因为车辆无法识别撞上路边的静物。


一直以来,大多数造车新势力为了能突出自家产品的智能化优势,喜欢把“辅助驾驶”功能夸大宣传成“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如此很容易误导消费者。

受蔚来车主事件影响,业内关于自动驾驶的讨论源源不断。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等人纷纷发声,呼吁媒体和行业机构统一自动驾驶的中文名词标准,避免夸张的宣传造成用户使用的误解。

多数业内人士也赞同对自动驾驶监管的进一步加强。有观点认为:“智能驾驶每前进一步,带来的涟漪效应也将被数倍地放大。林文钦事件再一次说明,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研发过程中。因此,我们的社会治理模式,应该进入精细化阶段,提醒消费者避开‘炒作陷阱’,警惕功能盲区。”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目前没有企业宣布已经实现自动驾驶,而在企业没有确认自动驾驶功能完全替代人工驾驶情况下,大部分自动驾驶出现问题还是驾驶者的责任。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出现风险的意识不足,在自动驾驶尚未完全成熟下,过度信赖自动驾驶是有风险的。”

5、滴滴下架

从6月上市,到7月公司产品全面下架,再到12月宣布纽交所退市并转投港股,滴滴下半年的经历有如坐山车。

关于滴滴下架一事,主要原因在于滴滴存在泄露用户信息的嫌疑。


按照此前滴滴招股书的说法,滴滴在中国市场已经拥有3.77亿年活跃用户,在国内的日均交易量高达2500万次,手握大量的出行数据。

随着国家《数据安全法》的出台和正式实施,国家对于数据安全、隐私数据保护的力度只会越来越强,而滴滴事件只是个开始。

在滴滴倒下之后,群雄捡漏,随之而来的便是曹操出行、T3出行、享道、高德等网约车出行平台的崛起。据极光大数据三季度报告显示,曹操出行月活用户上升至1101.5万、T3出行为986.7万,与2021年第一季度相比增长了接近一倍。

虽然眼下滴滴依然排在网约车平台第一位,但更多的对手,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对各网约车平台起到相互促进、平衡制约的作用,进而利好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