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高管离职,团队解散,苹果造车真的凉凉了?

   日期:2022-05-02     浏览:1    评论:0    
核心提示:蔚来需要在苹果的冲击波到来之前具备一定的抗击打抗冲击能力。不久前,蔚来创始人李斌在一档访谈栏目中谈到,如果苹果成功推出汽
 “蔚来需要在苹果的冲击波到来之前具备一定的抗击打抗冲击能力。”

不久前,蔚来创始人李斌在一档访谈栏目中谈到,如果苹果成功推出汽车,肯定是定位在主流高端市场,在苹果用户生态和品牌力的影响下,苹果的汽车会有很强的竞争力。

尽管被造车新势力大佬视为劲敌,但苹果的汽车似乎正在驶向末路。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在Twitter发文称,苹果汽车项目团队已经解散一段时间了。如果想在2025年量产Apple Car,需要在3到6个月内进行团队重组。

此前,他曾数次预测了苹果汽车的推出时间,2025年、2027年,甚至2028年。

尽管郭明錤的爆料有待考证,但自2014年启动造车计划以来,苹果8年未造出一辆车,却是不争的事实。

苹果造车进度慢也可能与技术壁垒,内部利益博弈、管理团队建设、合作方匹配度等方面有关。”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电池百人会理事长于清教告诉创业邦。

达睿咨询创始人、首席分析师马继华告诉创业邦,苹果在造车上一直不积极高层左右摇摆的态度,以及仅靠媒体断断续续曝出的造车进度,苹果汽车距离落地似乎依然很遥远。

泰坦计划

如果乔布斯还活着,可能会有一款汽车叫iCar。

2007年的一天,乔布斯与时任大众集团CEO文德恩进行了会面,讨论了关于iCar的构想。

“我们有过几次对话。我们讨论如果要开发一辆汽车会是什么样?仪表板会是什么样?座位是什么样?动力是什么样?”前苹果高管、Nest创始人托尼·法德尔也证实,自己曾多次和乔布斯交换关于汽车设计的想法。

一年后,有媒体曝光了一款小车,旁边有一个iPhone,这是iCar最早的雏形。

遗憾的是,乔布斯最终决定搁置iCar的开发计划。

彼时,美国汽车工业在次贷危机后已经到了崩溃边缘,苹果也正忙于将iPhone推广成主流产品。乔布斯还在关注电视产业,他认为苹果的电视将成为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2011年,乔布斯去世,底特律汽车业开始复苏,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集团逐渐走出低谷,Uber、Alphabet等硅谷科技公司,也逐渐开始入局汽车乃至出行行业。

苹果自然不甘人后。2013年,苹果宣布进军车联网领域,发布了“iOSin the car”的车载系统(后更名为CarPlay),法拉利、沃尔沃和奔驰成为了其首批合作伙伴。

2014年,苹果造车计划正式启动,悄然开启代号为“泰坦计划(Project Titan)”的造车项目,初代iPod团队领导史蒂夫·扎德斯基(Steve Zadesky)担任负责人。

《华尔街日报》称,苹果成立了一个汽车研发中心,汽车项目代号命名为“泰坦计划”,专注研发无人驾驶智能汽车。

当时的苹果从谷歌、奔驰、特斯拉等公司招募专家,组建了豪华汽车研发团队。有统计显示,在成立后的一年内,研发团队召集了千余名工程师参与,其中,前特斯拉员工超过300人。

2015年,苹果造车开始提速,分别注册了“apple.car”、“apple.cars”以及“apple.auto”三个域名,还大举招聘汽车、软件工程师,并从谷歌、福特、奔驰、特斯拉等公司高薪挖来了汽车安全系统、传动系统等高管,准备大干一场。

左右摇摆的造车路

事实上,关于造车路线,苹果内部在造整车与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之间摇摆不定,甚至爆发了一场造车路线之争。

扎德斯基选择了造整车的路线,在他眼中,泰坦计划的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开发一款具备半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产品。

而时任苹果设计总监乔纳森·艾维则力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他强调,泰坦计划需要打造的是一个面向未来出行的全自动驾驶平台。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最终选择支持乔纳森·艾维。库克认为,未来软件将成为汽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驾驶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因此苹果将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

2016年,一封苹果公司发给美国交通部的信件,宣告了苹果造车路线之争画上了句号。

根据信件内容,苹果不会像特斯拉那样造一辆完整的自动驾驶汽车,而是专注于自动驾驶软件技术的研发,至于汽车的硬件部分很可能选择与已有车厂合作的方式。

然而,传统车企显然不愿用自己的产能为苹果汽车做嫁衣。

日本《日经新闻》报道,苹果至少与包括宝马、戴姆勒、丰田、大众在内的6家车企展开过谈判,但6家车企都拒绝与苹果合作。

无奈之下,苹果只得all in自动驾驶系统。

2017年4月,苹果获得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DMV(车辆管理局)许可证,可以在公共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车辆。许可证涵盖了3辆雷克萨斯RX450h SUV和6名安全司机。

从2018年开始,在自动驾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的苹果,似乎仍未放弃整车制造,大肆网罗相关人才。

前苹果Mac硬件工程副总裁道格·菲尔德在特斯拉任职五年后,重新被聘请回苹果,负责苹果的泰坦项目。当时的菲尔德已经在特斯拉做到了高级工程副总裁、还是Model 3的首席汽车工程师。

菲尔德之后,负责特斯拉电驱动系统的副总裁Michael Schwekutsch,以及负责特斯拉内外饰的研发副总裁Steve MacManus也先后加入苹果。

不过,对于苹果来说,2018年也是艰难的一年。

财报显示,2018年四季度,苹果智能手机陷入了多年来罕见的大幅下滑。

IDC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华为、OPPO、vivo都实现了增长,而苹果和小米则出现了较大程度的跌幅。

IDC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苹果产品单价过高,再加上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环境严峻,最终仍无法阻挡下滑态势。

智能手机销量疲软,使得库克不得不带领苹果启动6大转型,其中包括自动驾驶汽车。但苹果开始寻求在更广泛的领域来关注人工智能技术,而不仅仅是通过自动驾驶汽车等项目。

泰坦项目团队也因此展开重组,道格·菲尔德从团队中裁减了200名员工,其中一些员工被重新分配到苹果的人工智能部门。

重组后的泰坦团队,也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加州车辆管理局报告显示,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苹果自动驾驶车队在加州7544英里的行驶里程中,出现了64次脱离,相当于每千英里8.5次脱离。相比之下,2018年,苹果记录的脱离次数高达69510次,每千英里871.65次脱离,在加州道路上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28家公司中排名垫底。

为扭转技术落后的不利局面,苹果在造车方面继续投入重金。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Katy Huberty)预计,2020年苹果会在汽车研发上投入近190亿美元,作为对比,休伯蒂表示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支出为800亿-1000亿美元。

但此后,苹果汽车一度销声匿迹。

当苹果造车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时,却是2021年9个月时间里,泰坦团队5位高管先后出走的消息。

2021年2月,苹果传感器高级经理本杰明·里昂转投航天科技公司Astra担任首席工程师;同样在2月,苹果自动驾驶汽车安全与监管团队负责人杰米·韦多跳槽到了初创公司Cavnue担任首席技术官。

5月,苹果机器人技术团队负责人戴夫·斯科特加入医疗保健公司Hyperfine任首席执行官;9月,苹果泰坦项目主管道格·菲尔德跳槽去了福特汽车,担任首席先进技术官以及嵌入式系统官。11月,苹果全球电池主管Soonho Ahn离职,加入大众汽车PowerCo电池部门。

苹果向左,小米向右

就在苹果泰坦团队高管纷纷离职期间,苹果在手机市场的主要对手小米杀入了造车领域。

“我决定亲自带队,这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深知做出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压上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小米董事长雷军在2021年3月30日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表示。

从2021年3月到8月,小米先后投资布局纵目科技、蜂巢能源等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多家公司,涉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动力电池等多个细分领域,完成了小米汽车供应链的打造。

在雷军的推动下,小米汽车预计2024年实现首款车量产,将在SUV和轿车之间做选择,售价或在10到30万之间。4月29日晚间,长城汽车(601633.SH/02333.HK)公告,以12.73元/股的价格授予275名激励对象860万份预留限制性股票;以25.45元/股的行权价格授予6790名激励对象7830万份预留股票期权。

红星资本局发现,2021年,长城汽车销售新车128.1万辆,实现净利润67.26亿元,仅达到2021年激励计划考核目标的91.79%。2022年一季度,累计销量28.35万辆,净利润16.34亿元;仅完成全年激励计划中销量目标的14.9%、净利润目标的19.9%。

长城汽车2021年的营收、利润、销量均创近5年新高,但盈利能力却不如5年前。2022年一季度业绩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都出现下滑,政府补助占到占归母净利润的一半。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机构仍然看好长城汽车,据同花顺,一个月内有24家机构给予长城汽车“买入”或“增持”的评级。但投资者似乎并不认可,长城汽车的股价持续下跌,披露一季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长城汽车A股港股双双大跌,股价刷新2021年以来新低。


资料图 图据 IC photo

盈利能力却不如5年前 净利润一半靠补助

2021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收入1364.05亿元,同比增长32.04%;净利润为67.26亿元,同比增长25.43%;扣非净利润42.03亿元,同比增长9.55%;基本每股收益为0.73元。

但在2021年第四季度,长城汽车的净利润同比减少35.82%,扣非净利润更是只有5.5亿元,同比减少71.93%。

此外,非经常性损益中,长城汽车收到的政府补助金额约为21.96亿元,较上年增加9.29亿元。公司收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金额为16.27亿元,较上年增加7.22亿元。

尽管全年业绩增长,但与过去对比,长城汽车的盈利能力其实是下降的。长城汽车2021年的销售净利率仅为4.93%,毛利率为16.6%。但在2013年-2016年,长城汽车净利率分别为14.5%、12.85%、10.61%、10.72%,毛利率分别为28.61%、27.7%、25.13%、24.46%。

2022年一季度,长城汽车营业收入336.19亿元,同比增长8.04%;净利润16.34亿元,同比下滑0.34%;扣非净利润13.03亿元,同比下滑2.41%。如果扣除8亿元的政府补助,长城汽车的净利润还要下降一半。

长城汽车盈利能力不足与攀升的营业成本有关,而这就不得不提长城汽车的“五年计划”。

2021年中旬,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2025战略发布会上表示:要在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00亿元。

为实现这个目标,长城汽车实行多品牌战略,目前旗下有哈弗、魏牌、欧拉、坦克、长城皮卡五大品牌,还在孵化品牌沙龙。2021年全年,长城汽车推出了8款新车。

然而多品牌战略既拉动了销量和业绩,也带来了成本负担。长城汽车实行“一车一品牌一公司”架构,需要大量的人员与营销,品类创新与技术自研也意味着更多研发投入。

2021年,长城汽车营业总成本高达1318.78亿元,同比增长33.42%,高于营收增速,占到总收入的83.84%。而净利润高达103.54亿元的2016年,成本占营收的比例只有75.4%。

其中管理费用由于管理人员数量增加以及股权激励费用增加,大涨58.39%;研发费用由于在智能化、电动化、新车型项目研发投入增加,同比增长46.36%。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6.53%至51.9亿元,但如果均分到每个品牌上就只有10亿元。

股权激励考核 2021年完成目标91.79%

2021年,长城汽车销售新车128.1万辆,同比增长14.79%。长城汽车整体平均单车售价超过10.6万元,2020年为9.29万元。

去年7月,长城汽车发布汽车行业史上最大的股权激励计划,拟向不超过586人授予4318.4万股限制性股票,向8784人授予股票期权3.97亿份。首次授予比例为80%,预留20%。

根据激励计划,2021-2023年三个会计年度,其销量考核目标分别为149万辆、190万辆、280万辆,净利润考核目标分别为68亿元、82亿元、115亿元。可以算出,长城汽车2021年度的考核目标分别完成了85.97%、98.91%。

激励计划显示,销量指标的权重为55%,净利润指标的权重为45%,业绩目标达成率=完成率×权重。以此计算,长城汽车2021年的业绩目标达成率为91.79%。

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累计销量28.35万辆,同比下滑16.32%,跑输大盘。销量只达到2022年股权激励计划考核目标的14.9%,净利润只达到考核目标的19.9%。

4月29日晚间,长城汽车公告,以12.73元/股的价格授予275名激励对象860万份预留限制性股票;以25.45元/股的行权价格授予6790名激励对象7830万份预留股票期权。

新能源掉队、转型不顺 公司股价连跌市值已腰斩

长城汽车股价自从2021年10月底达到69.8元/股的高点后,便一路下滑。发布2021年年报和2022一季报不仅没能挽救其二级市场的表现,披露一季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4月15日当天,长城汽车股价大跌。4月29日,长城汽车收报24.82元/股,仅为2021年10月最高点的三分之一。

有业内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表示,一方面是因为2021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发布“五年计划”导致股价大幅上涨,实际透支了涨幅;另一方面则是长城汽车新能源转型并不顺利。

“五年计划”要求长城汽车全面转向新能源,但其新能源业务却增速掉队,公司优势仍然在燃油车。

今年一季度,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54万辆,同比增长15.31%,增速落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厂商的销售排名,也由2021年的第四名降至第八名。

长城汽车的新能源品牌中,纯电动品牌欧拉,2021年销量达13.5万辆。而2021年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仅为13.7万辆。也就是说,除了欧拉之外,长城其他新能源车型在2021年一共只卖出了2000辆。

今年一季度,欧拉品牌的销量为3.38万辆,同比增长10%,占长城汽车总销量的11.9%。但欧拉旗下的支柱车型欧拉黑猫、白猫均为微型车,今年2月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停止接单。欧拉去年末还曝出“换芯门”,更是让这个品牌的声誉大打折扣。砍掉了薄利多销的小车,欧拉价格偏高的车型销量前景不明。

承载了长城汽车向上之心的魏牌,在2021年转型,定位高端新能源市场,走混动路线。然而柠檬混动DHT技术并未挽救魏牌业绩下滑的趋势,2021年,魏牌累计销售汽车5.84万辆,较2020年减少2.01万辆,同比下降25.65%;一季度销量1.43万辆,占长城汽车总销量的5%。

可见,目前新能源品牌尚不足以支撑起长城汽车的销量。

长城汽车的销量担当,仍是燃油品牌哈弗,神车哈弗H6已连续9年登顶SUV销冠。

不过2021年,哈弗品牌销量77万辆,占长城汽车总销量的60.11%;今年一季度哈弗品牌的销量为16.68万辆,同比下滑25.13%,对长城汽车销量贡献率为58.82%。

瞄准硬派越野市场的燃油品牌坦克,曾凭借坦克300一炮而红,但受限于产能,提车周期长达半年以上。今年一季度,坦克品牌销量2.58万辆,占长城汽车总销量的9.1%。

值得一提的是,俄乌冲突将持续影响长城汽车的销量和业绩。俄罗斯是长城汽车最重要的海外市场,2021年贡献了49.7亿元的营收。而有消息指出,目前长城汽车在俄罗斯的工厂仍正常生产,不过由于汇率波动,已停止向经销商发新车,俄罗斯市场目前仅销售库存车。

不过,机构却纷纷看好长城汽车,尽管部分机构下调了目标价和盈利预期,但仍然给出了“买入”或“增持”的评级。据同花顺,一个月内有24家给予了“买入”或“增持”的评级。

瑞银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长城汽车“买入”评级,下调2022-24年每股盈测为27%/21%/13%,目标价由39港元降59%至16港元,主要原因是电动车业务估值下滑,部分原因是在目前充满挑战的环境下盈测被削减。

瑞银认为,公司最近采用利润最大化的策略,首季销售均价同比增长29%,每辆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9%。该行认为战略具备合理性,但却导致一些电动车产品停产,如黑猫和白猫,并进一步发展高排放的内燃车,似乎是向电动车转型的减速。不过,本年至今股价回落61%之后,该行认为目前估值完全低估了电动车计划。由于估值不高,并预计产品组合升级和新产品贡献将推动股价上涨。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