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终于知道 

用户隐私“裸奔”,谁给车企戴上“紧箍咒”?

   日期:2022-05-20     浏览:0    评论:0    
核心提示: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在智能汽车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隐私的隐患。当您在道路上行驶时,您的行驶轨迹、驾驶习惯、语音、视频、指
 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在智能汽车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隐私的隐患。
 
当您在道路上行驶时,您的行驶轨迹、驾驶习惯、语音、视频、指纹、人脸识别等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可能会被神秘的车联网记录下来。其中大多数都是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
 
近日,售价高达80万美元的中国品牌智能电动车“变身”为步行偷窥摄像头,再次将“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话题”推向热门搜索。
 
一位汽车博主最近发布了一段视频,高河汽车的行车记录仪可以通过车主的互联功能接收来自其他高河汽车的信号,并读取这些汽车行车记录仪的内容。一些车主甚至通过这个功能“巡视全国各地高河销售的小妹妹”。
 
虽然高河汽车回应称,取车时默认关闭该功能,打开后会有明显提示。没有违反信息监管,仍难以说服广大网民。
 
高河事件让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企业的“商誉”在任何时候都是无法预料的,这是无法预料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随着智能化程度的加深,目前智能车辆收集数据的能力已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也许你每天都在被别人出卖,并快乐地为别人数钱。我们不禁要问,在智能汽车时代,隐私意味着什么?
 
#01年
 
以“隐私”换取“便利”?
 
2018年,Facebook爆出数据泄露丑闻,5000万用户的数据被泄露。这起事件告诉我们,数据泄漏的风险有时根本无法预测。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变化太大,应用太广泛。如果我们不能谨慎行事,可能会造成巨大的风险。
 
互联网必须穿过这条路,智能汽车必须再次通过。根据网络工程部之前收集的一辆车10TB以上容量的调查结果。
 
收集的数据主要有两种:关于用户或用户设备的数据和关于车辆的数据。前者主要包括用户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驾驶习惯、语音、视频、指纹、人脸识别等与个人隐私相关的敏感信息;后者包括日志数据、行驶轨迹、驾驶习惯、安全数据、自动辅助驾驶信息和收费信息。
 
除了为车主服务外,这些信息还被汽车企业用于产品改进和体验优化的后台。然而,由于监管盲点的存在,大量信息被收集、使用和共享,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高河车主带着相机在网上“巡逻”的那些全国各地的小销售姐妹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被数千英里外的男人盯着看。
 
该痕迹属于敏感个人信息,该功能还侵犯了车外人员的个人信息。目前,高河的功能已悄然取消,成为“升级”。虽然函数处于脱机状态,但这不仅仅是一种情况。此前,许多汽车公司的“窥视”功能受到质疑。
 
高河汽车车主互联功能
 
小鹏汽车也登上了“擅自收集43万张面部照片,罚款10万元”的热门搜索。今年4月,比亚迪和日产也宣布,将紧急停止使用“透视”和远程拍摄品牌下相关车辆的类似功能,并进行整改和优化。
 
为了改善产品体验,汽车公司一方面表示“保护用户隐私是公司的首要责任”,另一方面在获取车主隐私信息的边缘进行探索。
 
例如,特斯拉因为车内摄像头拍摄的高清照片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大多数其他智能电动汽车还配备了车内摄像头,以监控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或支持辅助驾驶功能。
 
坐在上帝位置上的汽车公司随时都知道每辆车的一切及其位置,而用户将变得越来越被动。一方面,消费者担心数据隐私的泄露,另一方面,他们沉迷于隐私的便利而不知情。
 
一位汽车行业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的车载信息和娱乐服务确实给用户带来了良好的驾驶体验和便利,但根据系统设置,用户在享受服务之前必须输入详细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存储在MCU媒体控制单元中。即使MCU被技术破坏,上述大量用户信息仍然可以轻松获取。
 
事实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消费者的隐私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在实践中,隐私保护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是“没有人阅读隐私协议”。“一般来说,在购买新车时,用户通常会感到兴奋和渴望体验。他们不会仔细检查冗长的应用程序隐私政策,而是直接点击底部的“同意”按钮。”一位新能源汽车车主表示:“即使在以后的应用程序中有隐私协议的更新提示,许多用户也会忽略它。”
 
“为什么国内汽车公司在智能(主要是车联网)方面比国外发展得更快?也就是说,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较少,而外国汽车公司则受到重重的诅咒,不敢越境。”一家国内汽车企业负责人在与汽车市场故事的交流中表示,“国内汽车企业没有隐私保护的负担。大多数国内消费者不关心个人隐私,因为他们习惯了‘集体安全’。”
 
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行车记录仪在中国被广泛使用,但在德国基本上没有使用。由于德国禁止私下传播图像,违规者将因涉嫌泄露他人隐私而受到处罚。
 
资料来源:cigiipsos,2019年,全球互联网安全和信任调查
 
#02年
 
如何解决隐私悖论?
 
然而,随着汽车网络化步伐的加快,汽车信息安全已成为近年来业界关注的焦点,汽车企业的“漏洞”将越来越少。
 
在欧盟和美国收紧数据安全监管“围栏”后,中国也于2021掀起了数据监管立法浪潮,形成了数据合规的“三驾马车”,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三大上位法相结合。
 
然而,业内人士开始担心智能汽车的技术已经改进这一步需要大量数据,隐私数据不能任意运行。如何平衡它?
 
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在评论高和披露用户隐私时指出,在推广智能和保护用户隐私之间很难取得平衡。
 
“对于用户来说,如果所有选项都选择了‘拒绝’,他们甚至可能无法进入车辆系统。信息是安全的,但他们也放弃了车辆的智能属性,这是不值得的。如果全部选择‘同意’,他们将完全将其信息安全移交给主机厂,他们将失去保护其隐私的主动权。有因此,用户需要的是一个隐私和数据保护的“电子围栏”,可以通过多种选择和个性化设置。“”
 
关于合规问题,北京金都律师事务所合规业务部负责人表示,“在车辆联网状态下,在收集车辆位置信息和车内人员状态信息等个人敏感信息时,如果没有授权,则无法收集,且收集是单一授权。只有在符合要求后才能共享,否则将被起诉。”
 
智能属性确实可以给用户带来便利,但数据的使用会带来信息不对称。例如,特斯拉并没有说太多关于它将实时收集什么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它。如果您感到不安,可以联系特斯拉,选择退出其远程信息处理程序。但如果这样做,您将错过包括安全补丁和新功能的自动软件更新。
 
不仅如此,用户还需要警惕汽车公司过度收集的数据。据报道,一些汽车公司过度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如未经授权收集个人信息或设置“未经授权不得使用”条款,以及过度收集用户、行为和偏好等隐私数据,导致消费者陷入“隐私抢购”的尴尬境地。
 
一些汽车公司有意识地采取措施,避免踩到用户的“雷区”。
 
为了避免隐私问题,智记汽车开始使用虹膜识别来监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与人脸识别相比,虹膜识别只读取用户人脸的关键元素,不能捕获整个人脸的信息。此外,智吉还发布了“csop用户数据公平计划”,以交换数据的公平反馈。这实际上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概念——数据是一种资产,数据是有价值的。
 
被称为威莱汽车“NOMI之父”的李泰德也公开表示:“威莱生成的所有数据都将用于改善用户体验,并将得到有效保护。”据悉,威莱将开展数据脱敏、身份信息解绑等技术手段。此外,这些数据信息将由专用服务器进行加密和存储,并且无法跟踪过期日期。
 
“在所有情况下,汽车公司只应收集最少的个人信息。”J、裴林,d.power中国汽车产品数字用户体验总监,建议“对于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汽车企业应提供最大的透明度,并给予消费者分享和停止分享个人信息的充分自主权。对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要求的领域,汽车企业还应主动履行告知消费者其隐私选择的义务。”
 
#03年
 
待解决的数据归属问题
 
数据泄露,除了侵犯个人隐私外,对汽车数据管理不善也将构成威胁。
 
特斯拉深深卷入了“间谍”事件。2021,特斯拉的数据存储问题曾在中国汽车行业引起热烈讨论。最后,特斯拉宣布了数据存储在中国的本地化,并暂时终止了业主数据查询平台。
 
以高河汽车“车主互联”功能为例。严格地说,它还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如果高河汽车开往军事行政区、国防单位或党政机关,这些地方的地理位置、人员流动和车流属于重要数据,需要进行更严格的处理。
 
汽车信息安全长期以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国外媒体报道,不久前,一家自驾卡车初创公司图森(Tucson)在美国通过了一项调查,得出结论,图森未来将向美国移交自驾卡车业务的部分技术监管权,并限制其中国分公司获取自驾数据。
 
202110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倡导汽车数据处理器应坚持“车内处理”、“默认不采集”、“准确度范围应用”、“脱敏处理”的原则,减少汽车数据的无序采集和非法滥用。
 
然而,上海交通大学开元法学院教授郑戈认为,国家对数据收集方法的控制主要适用于身份信息保护,而不是行为数据保护。目前,自主汽车涉及的数据大多是行为数据,而我国的数据治理是基于身份数据保护的理念,很难应用于自主驾驶的应用场景。主要原因是缺乏国家战略层面的交通立法顶层设计。
 
在谈到数据安全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王耀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缺乏监管是常态,特别是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监管需要标准的支持,标准与产品和技术不断迭代。
 
由于智能汽车是一个新品种,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善的方案。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
 
朱教授呼吁数据收集的合法化,甚至同济大学的数据收集的合法化,无论谁参与企业发展过程。
 
毕竟,技术为人们服务。它不能“跑出”赛道,自动驾驶也应该如此。
 
自动驾驶离不开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尤其是自动驾驶复杂的人工智能智能。数据越多越好,尤其是路况数据量越大,否则障碍物、线路和交通信号的识别精度就不够。
 
有一种观点认为,谁收集的数据越多,谁就会占据自动驾驶技术的高点。如果不允许数据采集,控制链接将被切断。但是如果汽车的发展是以牺牲个人隐私和这种发展毫无意义。
 
“我们可能很难使用公共数据,尤其是无法快速平衡的数据。”王耀引用了行车记录仪数据的例子。自行采集行车记录仪数据不违反测绘法。然而,如果收集一个城市的行车记录仪数据,概念是不同的,因此这是一个辩证的问题。
 
简而言之,智能汽车是一把利剑。“改善产品体验”不应成为汽车公司在没有底线的情况下收集、使用和销售用户数据的借口。如何规避风险,关键在于如何从法规和技术上构建汽车信息安全的“防火墙”。“他律”和“自律”是不可或缺的。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9027764号-1